一、算盤式的道德
以功利主義為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的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為划得來,才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之內皆兄弟"式的道德
這種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成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為有我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愛人如己的道德
因為這種人已破除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的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聖人了。但因為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為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
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且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為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怏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徳",品德好的人不會執着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着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後,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