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女生头脑都是昏的。
她们准备好了赶赴爱的盛宴,可谁知道只有一杯冷水。
亚马逊有一个送书的活动,我选了几本,有一本叫《男人的真相》,我好奇的不是男人,是真相。顺便发了一个朋友圈问大家:你眼中的男人怎么样?
“现实”一个去年认识的女生回复。
1.
还没读,不知道作者会怎么解读这个男人这个生物。
很久我都以为18岁是成为一个男人的标志,就可以理智、成熟、有味道。生日那天,我“理直气壮”地去找班主任请假,这个年纪的纪念日要比已经倒计时的高考重要的多,也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引以为豪的事情。
幼稚到可爱,18岁我只是回家过了个生日,还有了第一块金属表。
后来听到陈升唱得那首《二十岁的眼泪》,心里面有了一个二十岁该有的样子。就充满期待的等待这那一天的到来,伴随着的是成长的烦恼和无奈,从十八岁到二十岁认识到的是自己的渺小。
我觉得二十岁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给自己一场仪式,就报名参加了去海南的活动。而生日恰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在万宁市一个叫后朗小学的地方,有差不多人和我一起过了那次生日,并且那是我收到祝福最多的一次,全部来自认识仅有几天的朋友,我们甚至之前没有过交流,有人拥抱了我,有人给我唱歌,还有“亲”我的人。当时的场景我记忆犹新,想起来也会感动不已。
可是我没有流眼泪,和这群朋友分别的时候也没哭,因为我在那天二十岁。从那天起,我以为自己真的变成了一个男人,不会哭。
在过去的一年,我并没有如愿成为那个“不会哭”的王昊。我等不及在21岁那天再来做一个回顾,更等不及21岁的到来。我不满足自己现在的情况,又把希望寄托给了未来。可时间的推移能代表你就已经成长了吗?
男人两个字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当中,21岁的男人和20岁的男人有哪些不同呢?
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讲男人在恋爱时的真实心理状态,不仅仅是一本情感“杂志”。同时也期待自己的长大。
中午的时候刚要睡着,他又在那一会蹦一句蹦一句把我吵醒了,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实在忍不住了,说了他两句,还在那嘚啵,真不希望他是故意的。但对他再无好感了。
要是真的成熟不会有这样的判断吧。其实比原来好多了。
尊重是相互的,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不值得尊重的,那么我们不尊重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是不是也不值得尊重了,然后这就是一个悖论了。
2.
《非常嫌疑人》是懂懂日记中多次提到的一部电影,被推荐大概就是因为它的完美剧情吧。
“最巧妙之处就是能让人相信他不存在。”
剧情设计的很巧妙,巧妙到影片的最后一刻都猜不到知道幕后的凶手会是谁,在我们都以为他不存在时,他以无辜者的身份说了上面那句话,然后消失在所有人的视野当中。恰好他又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我们和警察都听得入神。
他高明在什么地方呢?看得时候整个人都沉浸在里面,我们找不到一点非常嫌疑犯的线索。
他将自己设定为一个跛子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传说,成为在被他选中的人当中是最不容易被怀疑的,最聪明的基顿没有发现端倪,也正中警察的下怀。有意思的是,最后我们看到他引导警察做出了一个判断,并且让其他四个人的存在都变得合理。
“就因为你是个跛子,就因为你很愚蠢,就因为你比他们没用。“
而这正是他在整个故事里最巧妙的一处设计,让不存在的事物操纵局面,所有的存在都变得合理,使得自己可以脱身。
所以才有了他在离开警局时的那句“该死的警察。”
这更像是在说“愚蠢的警察。”
他清楚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的特点,洞悉他们每个人的内心,他知道这几个人能帮他完成“屠杀”。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上钩了,在他们走到一起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然后我们就也跟着上钩了。当你以为自己知道答案时,真相又赫然摆在你的面前,使你一下子懵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后回味无穷,忍不住重新看一遍,可劲的翻证明自己没有看错。这就是美国剧情类电影的精妙吧。
3.
在自习室遇到情侣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尤其是人很少,他们就在你前面搞暧昧。
在看《非常嫌疑犯》的时候,门口有一个女生晃来晃去,似乎要进来又在等人。
她进来了,去前面的暖气那摸了摸,冲着门口“是温的,进来吧!“
我和其他几个上自习的人都抬头看她,那个时候她似乎也意识到了,对外面的人做了一个小声说话的手势,然后又走了出去。
心里还想呢,这姑娘挺没“素质”,都上自习呢,她在那说话那么大声,幸好暖气不热,她走了。
万万没想到,出去还带进一人来,一个男生很不情愿的跟着她走了进来。
“你摸前面的暖气,怎么跑后面来坐。”两个人坐在了我的前面。
心里面无数个草泥马,好容易有这么个安静的环境,他们还来给我喂狗粮。
女生坐在里面,男生挨着她坐。女生第一件事是拉窗帘,男的第一件事拿她的水杯喝水.
“这么多人,应该不会吧。”
我想多了,他们没有过火的行为。
因为看那男生满脸的不情愿,从到他们离开没有主动去接触女生,倒是女生挺积极,也不顾我的存在。一个劲地撒娇,一会搂着他的男朋友,一会躺在他的腿上,一会找他说话。男的呢,看不出半点爽,似乎还有意躲着她吧,她躺在他腿上的时候,他直直的坐着,没有像原来看到的那些情侣一样粘在一起。其他的时候,他都趴在桌子上。
嗯,估计是这男孩知道这是自习室,知道后面还有我,先给这哥们点个赞。
可是给我的感觉,女的是很被动的,赖着男朋友上自习、和他亲热,他有点“无动于衷”。难道真的是女孩一恋爱就冲昏了头脑吗?要我是那女孩早把他踢了。
果真没过多久,男的就要离开。
早上收到一条消息,是一个不认识的女生,大概意思是请我站在一个女人的立场角度去说明女人比男人活得要累。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觉得她是不是把我当成女的了(昨天留言里有把我当成理科生的,我倒是很乐意)。所以考虑了一下,回复她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情景。继续想这个问题。
如果假定一种情况呢?两者是情侣关系,女人要更累一些吧。如我今天见到的这对情侣。
林丹出轨了,最受伤的可不是粉丝,是她媳妇。
4.
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活动受到很多质疑,负责人张伟针对每个质疑都做出了合理的回复。从品牌策划的角度来看新世相是成功的,不管是赞美还是质疑都代表了它引起了社会反响,甚至说这样的品牌营销方案高明。
但我想抛开“策划”这件事来看待这件事。
我们最大的关注点是在中国“丢书”很大程度上就真的成为了丢书,没有几个人会拿起来读。所以大家认为这个活动没有意义,因为没有读,所以它的举办就是“作秀而已”。我想起那天和一个同学聊天时讨论的问题,她提到公众号粉丝多了才有意义,我回复他那么你的公众号只有三个粉丝,你的一篇文章只感动了其中一个人,那么这算有意义吗?即便是很少有人拿起那些流浪在地铁的书,也不能否认它的意义,更多人参与到讨论当中,去关注阅读这件事不也是件好事吗?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缺乏阅读环境,才需要以新的形式去推动这件事。
另外,我觉不拿走书也是常理之中,不随便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中华传统美德。那个自发丢书的培训师的情况要比新世相这次活动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以公开的活动形式来做,大家才有更多的可能去拿书。
就好像扶起马路摔倒的老人,不去扶怕被讹。要是告诉大家老人是不会讹你的,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去扶的。
像今天这样写日记差不多两周了,出现了一个瓶颈,因为日记会公开,我开始关注阅读量了,所以写着写着就不像写给自己看得了,可这样还能叫做日记吗?既然是日记,应该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成长,是自己的内心的活动,而不是去写给“他们”看的吧,哪怕是句子俗点呢,也要写给自己看吧。
100天日记写作训练的初衷是什么?
我想写的更好点。
什么叫更好点?
有更多人愿意看,看完有共鸣。
什么样的文章才有人愿意看,有共鸣?
好的文章。
怎么样才能写的更好点?
写日记。
.......
有一篇日记收到了一位每天写诗的大叔的打赏,那天我特别开心,他还说:写的好,真情实感!
正因为现在写的不好,才要写更多。好的文章源自生活,所以选择日记的形式。为什么日记要拿出来分享,因为我希望好的文章被看到,更希望它帮助到一些人,哪怕是一点点的感动。
5.
我和老妈抬杠了:
不读书有出路吗?
读书就一定有出路吗?
为什么要读书呢?
什么样才算是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