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长盛不衰的浸没式戏剧《不眠之夜 Sleep No More》今年要落户上海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将从1930年代的纽约变为1930年代的上海。我这种对老上海有着执念的伪文青又开始蠢蠢欲动,准备攒钱买票。光想想能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二、三十年代浮华奢靡的大上海,我就有接下来几个月吃土的决心了。
这几年,浸没式戏剧可以说是全世界戏剧圈的一股潮流,除了经典代表作品 Sleep No More之外,还有今年6月份新上演的 Then She Fell。
除此之外,8月份还有一部令人期待的浸没式戏剧 The Illuminati Ball 即将上映。这部剧将“浸没”体验玩的更加彻底。剧组表示,这部剧的演出地点不是在宾馆,也不是在剧院,而是在一个远离曼哈顿的一个狩猎小屋中。每次只邀请30名观众,乘坐剧组提供的豪华巴士前往目的地,每个观众会被发放不同的面具,并有可能参与剧情表演。更绝的是,在开演15分钟前,演出方会没收手机,以保证观众能全程专注地参与剧情。
看完这些,我觉得整个人都不淡定了,这哪是看剧啊!这简直就是现实版模拟人生啊!整个体验奢华地不要不要的!
但说到浸没式戏剧,如何体现“浸没”一直是一个困扰的问题。通常意义来说,大家对于浸没的感受在于没有舞台和座椅的限制,整个场景就是一个大舞台。观众可以尽情地在各个场景之间转换,追随着演员的脚步看到主线和支线的情节。观众可以了解整个剧情,也可以只了解一部分剧情,可以选择跟随角色的脚步,也可以选择随意漫步,随心观赏情节,总之,浸没的关键在于,在整个剧场的范围内没有一个部分是在剧情或场景之外的。可以说是一个从现实中剥离的独立世界。然而,这样就能够完全表达浸没概念了么?
在这些剧中,虽然观众从座椅和舞台中解放了出来,但观众仍然是旁观者的角色。例如 Sleep No More ,观众全程需要带着面具,不言不语地跟随角色了解剧情,但是,角色间的互动与观众是无关的,观众虽然存在于这个与世隔离的世界中,但观众并不是剧情的一部分,观众还是他自己,并没有因此变成剧情中的你、我、她,仿佛一个规模众大的围观群体,在各个情节中不断地赶场子。
但随着VR,AR,脸部追踪,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也许会将浸没剧向新的方向更推进一步。
在去年上演的戏剧 《绿野仙踪 The Elements of Oz》中 The Builders Association 公司首次采用AR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将场景中如梦似幻的效果呈现出来。
AR除了能够大大方便制作者还原真实场景之外,还提供了一个人人都能排演戏剧的可能。因为制作大场景可能不再需要庞大的团队和复杂的技术,在这部绿野仙踪中,导演表示,剧组几乎使用一台电脑就完成了场景还原的部分,可以说不再需要如百老汇一样的大量经费支持,也能排演出一部超现实的话剧。而且,几乎任何场景都能成为演出的背景。
除此之外,在纽约的 3LD Art & Technology Center 也在做着将科技与戏剧结合的实验。艺术总监 Kevin Cunningham 就对科技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他说,现在的科技为独立艺术家和小型剧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用350美元的软件加上一台电脑就能做出一个场景复杂的戏剧背景。” 同时,Cunningham 也表示,科技在表演艺术中的应用需要和表演者有互动,演员的表演需要和技术无缝衔接起来,科技并不是冷冰冰的展现,科技可以成为人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如果这些新型技术能够用到浸没式戏剧中,观众也许能够摆脱“围观”的状态,根据扮演角色的不同,更深地浸入到戏剧之中,重塑舞台,演员和观众的新关系。如果之后VR技术能够利用到戏剧中来,观众就不仅仅是更真实的场景体验,或是更超现实的视觉冲击,体验范围更有可能从视觉扩大到触觉,嗅觉,等等,通过360无死角的介入,让观众真正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最后安利一部我很喜欢的科技与戏剧结合的戏剧,由Manual Cinema 出品的ADA/AVA,Manual Cinema非常擅长通过剪影创造出一种奇特的视觉感官,这里是几张剧照,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欢迎小伙伴来交流感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