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往往附带有独特的价值观,千百年来,食甚至成了中国人体悟世界的方式,我们用饮食借指生活,我们尝试,我们分享,我们趣味,抑或我们吃苦,饮食与生活的界限模糊而又圆融,不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如果一个中国人跟你说起对食物的敬重与虔诚,他往往说的是他的生活。
中国人的生活是有温度的,中国人的命运更是有味道的,酸甜苦辣咸,从来不仅仅是舌尖上的那一份触感,更是对生活的投射和体悟。我们从来不愿分清饮食与人生的界限,就像二者生来就该圆融贯通,百味杂陈。命运的盛宴不期而遇,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尝试与回味。
老凡的女儿在大连定居,妻子去帮忙照看外孙,家里就剩下他一个人。他倒也不寂寞,看看书,写写文章,下下厨房,凭记忆还原苏州味道,成了他的一项使命。
吃螃蟹要双手并用,吃相很狼狈,所以这是一,二大家一吃螃蟹整个饭局就冷场了,大家全部心思都在剥蟹上面了,所以在正规场合,苏州是不上螃蟹的。
熬蟹油一定要用猪油,因为猪油的密度比较高,然后靠着那个猪油的封存,以前没冰箱的时候,熬好的蟹油能放一两个月。蟹油是苏州味道的源头之一,鲜香交融,唇齿绵延,构成了它独具一格的味觉体验。一些经典的菜肴离不开这画龙点睛的一笔。
老凡的菜是从书房里端出来的,文人做菜,精致。美食与亲朋从来相得益彰,过往的传统在这座庭院中又鲜活起来,在寻找曾经的苏州味道的过程中,老凡也找到了面对这个急速变化时代的自处之道。庭院方丈之间,食物成了他的表达方式,出离而又入世。他执着地使用最传统的技法制作苏帮菜,坦然地接受并静观那些变与不变。
而林炯一位年轻的苏州人,对苏州味道怀着同样的焦虑。他选择了向未来寻找解决之道。为了给小朋友的味蕾增加一点苏州血统,林炯从幼儿园入手派遣经验丰富的厨师,向孩子们普及松鼠鳜鱼的做法。
松鼠鳜鱼的口味是酸酸甜甜的,又是油炸过的,口味会比较香,小朋友会比较喜欢这个味道,我希望这些小朋友的话,能够把本土的味道在自己的记忆当中,味蕾当中,能够有一点点的这样的传承吧。让他们从小知道,苏州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犹如摔出的面,孙竹青有自己的筋骨,宁可亏钱也不亏心,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做一碗有良心的面。我们现在一家三代白忙活,就是为了在这儿竖这个口碑,打这个市场,推广这个面。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慢慢的,就像我们农村人说的一样,慢慢养客,慢慢的。
香橼以前是大理国的一个贡品,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只要你不摘它,每年它都会慢慢地变大,到冬季它会变黄,到了春季以后又会返绿,周而复始的。
苦苦支撑的几年里,肖军也没有选择接待旅游团队的方式,他坚守纳西菜肴,固执于口碑,甚至做好了随时歇业的打算。终于,互联网大潮来了,很大一部分客人,他们说是从网络上找到我们家的。
作为纳西人,肖军也感受到旅游业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纳西族孩子已经不讲纳西语。而对本民族的美食,更多的家庭也开始遗忘。作为丽江市非遗传人,纳西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肖军决定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
扣扣的生活远不如她的博客般活色生香。她是一个被确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人,这种病例非常罕见。对扣扣来说,命运之手犹如在戏弄她,而她能做的抗争仅仅只有美食与笑对。这个病是无法治愈的,可能这一生都要吃药、打针。
“为了我的父母,为了我的孩子,我也要健康的活着,这是我的动力。”(扣扣哽咽了。)(人们似乎都不喜欢弱者,不喜欢眼泪。一个积极生活的人,一个每天为家人精心准备356天不重样早餐的人,其实挺棒的。但是就因为哭泣,软弱的流露,被一些键盘侠攻击。问她花了多少钱给央视才上了节目,还那么占了那么长时间,哭给谁看。。。我呢,觉得她其实挺值得佩服的,也许因为生病,让她意识到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宝贵,让她更加珍惜生活,更有勇气活出自我,更有勇气去挑战一些原本不敢做的事。自己不坚强,软弱给谁看。加油扣扣,让生活更精彩,不枉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