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别在腰间BP机的呼声还没散去,公话亭前排起的等待问候远方亲朋的队伍已然消失。“移动电话”这个词语从诞生似乎就预示着我们这个越来越匆忙、越来越碎片化的低头时代。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新世纪初智能手机的爆发式普及,人们对于这样一款于掌股之中,可知天下大事的智能设备爱不释手。不论年龄、民族、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都可以在小小的屏幕上找到自己的乐趣。它的出现的出现带来了互联网的移动化和泛在化,引发了平板电脑从繁荣到衰退,也导致了PC的逐渐消亡。
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系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中国有12.35亿人使用移动通信服务(工信部2014年1月数据),手机总在你身上;即使没电话卡,连上wifi也可以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轻易的找上你,而你,总在线上。
然而在这繁荣的移动互联网背后,鲜有人注意到的是,“轻社交”正静静悄悄的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与人交流的主导方式。以本人和自己的研究生导师为例,半年以来打电话和发短信次数总和为个位数,绝大部分时候联系都是用微信和邮件。其他朋友大抵类似吧:千里遥遥再也收不到透着纸墨香气能抵万金的家书;远方老友拜访再也敲不响清脆含蓄的叩门声;老同学问候再也接不到那声熟悉而陌生的“还记得我吗”;情侣的私语呢喃也再收不到一条写不完而分成几条的绵长温暖的情话。
我们越来越忙碌。大家工作生活都很忙,网络世界的信息太多太多,如潮水一般一波波涌来,已经全然抽不开身应对,哪里还有时间打电话问候。碎片化的时间全部被智能手机打发掉,我们一丁点儿闲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对老朋友只是想念却从不联系,一个个号码曾经那么熟悉那么亲近,却也再不敢轻易拨响。当有苦闷的心里话想要诉说,当有砰然的喜悦想要分享,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想去拨通的电话。
我们越来越孤单。手机里一百多个电话,QQ、微信里几百个好友。经常联系的人却不会超过十个。每天花在这个小黑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精神上越来越离不开她,甚至产生了“手机焦虑症”,24小时不关机,莫名下意识的找手机,或出现手机响了的幻听,一旦离开手机或不能连接信号和网络就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没有工作、没有朋友的在校大学生很容易缺乏“存在感”,走向陌陌、抱抱、猫呼、各种同城等APP,通过“摇一摇”、“约”、“附近”等追求新鲜刺激的快消社交,试图找到存在价值和亲密朋友或恋人。
我们越来越礼貌。没有特别正式重要的事情,一般不用见面聊天;没有特别紧急繁琐的事情,一般不用电话;短信更是不消说,大势已去,几乎已销声匿迹,在2015年春节,拜年已经成为微信的天下。此外还有易信、触宝等等着来给你提供免费电话和短信。
“泛社交”和“轻社交”是通信技术和生活方式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固然使得我们联系朋友的方式更加多样更加便捷:懒得打字、抽不开手的时候发段语音,不想电话打扰可以等对方上线收阅后再回复,而且还不用话费,确实比传统的电话加短信模式方便很多,也赋予了我们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如果想念,请拨响那个号码,没准儿TA也正带着些许盼望,发呆或漫无目的的看着手机;也许TA和你一样,对老朋友总是想念,却怕打扰而从不主动联系;也许TA并没有那么忙碌,并没有那么排斥被“打扰”。也许……
也许TA和你一样,在轻社交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声浓重的问候。
——淡墨 作于上大泮池西岸,整理与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