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其乐无穷的战斗》01

真正的陪伴,真正的爱

孩子仰望妈妈的脸,看到的是孩子自己;

妈妈俯看孩子的脸,看到的是妈妈自己;

这俯仰之间的目光对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是孩子和妈妈的双向认同,是情感大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它奠定了孩子的人格基础,也修复了妈妈的人格缺憾。

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觉得这文字跟诗一样美,而这文字描述的画面更是温暖而喜悦。想想我们与孩子之间构建这样的一种相互欣赏和认同的关系是多么的美好。这种欣赏和认同是发自内心的、是爱满自溢的一种样子。

孩子通过观察妈妈的脸部表情来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妈妈脸上带着笑满心欢喜地注视着自己,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值得爱的孩子,是一个有价值的孩子,所以妈妈才会如此开心。而这恰好是一个孩子自我价值形成的开始,也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打底,那这个人的一辈子也不会太惨。相反,如果孩子看到妈妈脸上呈现的是冷漠、嫌弃、愤怒、焦虑的,那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孩子,是一个不值得爱的孩子,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孩子,妈妈才会如此的不开心。这样的孩子的叙事基调就会定下了悲观失望的调子了。

妈妈是通过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度来跟孩子互动的,一个觉得自己有价值感的妈妈会觉得自己孩子犹如天使,长得好看️又可爱,调皮起来也都是充满活力的,哭起来也是声音充满力量的。所以当这样的妈妈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却仍能认为自己在享受独有的美妙时光。相反,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妈妈会觉得自己孩子像恶魔,哪哪都不好,长得不好,太闹腾,太不听话等等,这样的妈妈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往往觉得烦躁、脾气暴走。

作为妈妈,我不属于第一种也不属于第二种,我觉得自己是矛盾型的。情绪好的时候跟孩子之间相处的时光觉得很美,情绪不好的时候跟孩子在一起很容易没耐心,感觉乏力,疲于应对孩子的状况。伍老师这篇文章有句话特别打动我,那就是“这俯仰之间的目光对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孩子和妈妈的双向认同,是情感大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打动我的地方在于让我清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陪伴,陪伴需要建立在有情感流动的双向认同基础上,不然花再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情感堵塞不流动,甚至是不但不流动还只会挑孩子问题进行指责谩骂,这种所谓的“陪伴”是无效陪伴,甚至会造成孩子的创伤。因为孩子是根据妈妈的脸来给自己定下整个生命故事的叙事基调。妈妈的脸决定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决定他的价值观,决定他看待未来看待世界是乐观还是悲观,也决定了他对别人是信任还是怀疑。

我看到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妈妈,一定要提升自我认同,只有自己认可自己的价值了,那在跟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才能轻松、愉悦。当自己轻松愉悦了,就可以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孩子感受到了轻松愉悦也会放松下来,不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留意妈妈的情绪浮动,不需要看妈妈的脸色行事,当孩子放下这部分焦虑了,也就能玩的更尽兴。这是一种情感续杯的过程,是妈妈为孩子续杯,也是孩子为妈妈续杯,彼此的认同会很好地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面对难题的时候的坚强后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知道伍罡老师,是公众号“曾奇峰工作室”推送的一篇文章——《白天不懂夜的黑——写给所有有儿子的妈妈》。当时看完就觉得...
    小飞侠喵阅读 7,995评论 0 7
  • 下面一节,等于一个结论: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过去讲中...
    文化传薪阅读 890评论 0 0
  • 我想和你说说话 说一说我最近的变化 我开始接受你不在的日子 我开始不让情绪波动太大 我又开始写日记了 我想和你说说...
    倾沐阅读 548评论 0 0
  • 一向不喜欢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情愿在灯下看似乎无声无色的文字,其实,固执地以为那样更原汁原味。...
  • 如果有一部记录片,可以反复看或每隔半年、每年都要拿来看看,我觉得就是这部《我们的留学生活–在东京的日子》。18年底...
    向右奔跑阅读 7,741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