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组苏轼苏辙之间的和诗,《怀渑池寄子瞻兄》,以及《和子由渑池怀旧》。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嘉祐元年(1056) ,苏辙父子三人自蜀赴京路过渑池,在当地的寺庙内借宿,并题诗壁上;十九岁时,苏辙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前去赴任;时隔三年,苏辙送别家兄赴凤翔任签判,兄弟二人再次路过曾经的寺庙,纷纷相互题诗作别。于是诞生了“雪泥鸿爪”这一历史典故。
开头一个“怕”字,既点出了两人前途未卜的无可奈何,也表达了对兄长子瞻的依依惜别之情。
独自一人骑马在大梁田间穿行,想来兄长已然度过崤西古道,回想曾经一起在渑池寺庙题诗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往后余生你我将独自在官场闯荡,宦海茫茫身不由己,怕是再难有这样“共佳味”的机会了。
若干年后,苏轼以这首诗的“雪泥”一词作韵脚,作了一首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借由前诗“雪泥”一词,对人生作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人生到过的地方和所经历的事情,就像那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满是积雪的地上,偶然留下的脚爪印;然而鸿还得继续飞行,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呢。
这也是成语“雪泥鸿爪”的由来,用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诗的末四句,则是对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进行了补充说明:
当年接待我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圆寂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也已经坏了,再也找不到当年题诗的墨迹了。
短短数年间,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此情此景,真可谓“古来万事东流水”,光阴匆匆不复返,就连当年赶考时骑的那匹廋马,也因路途太过遥远,而累倒在了半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