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郑睿菲 王淇 曾芷欣 刘青青

王淇

《苏东坡传》卷一《童年与青年》内容概括


作者首先在第一章《文忠公》中简略地介绍了苏东坡,让读者大致地了解苏东坡。接着,在第二章《眉山》中,作者介绍了苏东坡的出生。苏东坡的祖父人品不凡、思想开通,他的父亲苏洵才气纵横、善于悔改,他的家乡眉山景色优美,兴好学之风,眉山里的居民热爱雄辩,苏东坡便从小受到了文化氛围的熏陶。到了第三章《童年与青年》,苏轼在童年时就显露出了文学天赋,家中也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与弟弟苏辙相互扶持,深厚的兄弟情谊为后人所传诵。然后是第四章《应试》,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进入皇都进行殿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在将要进入仕途时母亲去世,居丧守礼两年又三个月。最后是第五章《父与子》,这一章主要描述了一家人进京的过程,详细地描绘了过三峡的惊险经历和三峡的壮观之景。



郑睿菲



曾芷欣

苏东坡——具有现代精神的诗人

《苏东坡》第一章的最后一句是“今天我们确实可以说,他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林语堂先生的句话是无可置疑的,苏东坡他的确具有平等、民主、自由、友善等现代精神。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第一章中已经写到“倘若不嫌‘民主’一词今日用得太俗滥的话,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在林语堂的笔下,他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在封建年代当中,命如草芥,皇帝被“奸臣”蒙蔽了双眼,众大臣唯利是图,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除了苏东坡,又有谁会愿意为了保护平民百姓而确立那么多制度,建立了那么多对人民有好处的建筑呢?“在王安石 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向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他为人民着想的心,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的民主精神。

当他去应试的时候,坐船经过三峡,翩翩少年,风华正茂,傲立船头,与世无争,他的内心向往着自由。“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他不知道如果入仕做官,是否会为了身外之物而与那些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这时候他觉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苍鹰,自古以来便是自由的象征,它可以无拘无束的翱翔在辽阔无边的天空上,由此,苏东坡的向往自由的精神便可见一斑。

在古代,杀亲之仇不报不行。在东坡十六岁时,他的姐姐遭到外婆家人的欺负,不久去世,苏洵便不许苏轼与母亲家人有来往。但是,“不过老泉逝世之后,苏氏兄弟和外婆家别的表兄弟,倒保持了很好的亲戚关系。”尽管有杀姐之仇,但是苏轼还是和外婆家人很好,谁会和仇人要好呢?这足见他的友善。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不仅仅展现了中国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更描绘了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苏东坡。


刘青青

浅谈“文忠”

卷首是一本书成败之关键,林语堂先生深谙这一点,故借东坡謚号——文忠作为首章标题,不可谓不高明。本文将浅谈林语堂先生以“文忠公”作为卷首标题的妙处。

相比于东坡居士,文忠公这一称谓对于大众实在是个生面孔,对于一本面向大众的传记,这样的标题的确会让群众一头雾水,但作者依然选择使用它,何故?因为单单“东坡居士”并不足以概括苏东坡:壮志凌云的青年苏东坡,或者应称他为苏轼,并非东坡居士;壮年锋利尖锐的苏轼也非东坡居士,可见“东坡居士”并不能完整地概括“苏东坡”这一人物。

而“文忠公”则不同。书中提到,说“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论定’。人生如梦,这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借《逸周书·谥法解》中的一句话:“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可见,若要概括谁人的一生,得待其逝世之后,若要用最精炼公正的语言概括,那便是其謚号了。林语堂先生的操作实在高明。

书中主要围绕苏东坡的两个身份展开,一是文人,二则是政治家。文、忠二字完美地概括了这两个身份。

先谈谈“文”。以下是《逸周书·謚法解》对其的一部分解释: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在书中多处,这样的评价也得到了应证,譬如:“他的诗文都计算在内,接近百万言,他的札记、他的遗墨、他的私人书信,在当时把他视为最可敬可爱文人而写的大量闲话漫谈都流传到现在了。”,“不知何故,苏诗的韵总比别人的用韵自然,并且他的用典经仔细来看,含义更深。在写散文时,他笔力所及,至为广阔,自庄严纯正的古文风格至轻松曼妙、扣人心弦的小品,无所不能,各臻其妙。”,可见“文”这一单字对于他文人生涯的概括性之高。

接着说“忠”。又搬出《逸周书·谥法解》来: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让贤尽诚曰忠;临患不反曰忠;盛衰纯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同样的,这也完美概括了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忠”自他尚年幼时就可见端倪:苏东坡的母亲教其读《范滂传》时,东坡就问母亲:’我以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书中还有许多例证,此处就不再多做举证。

综上,林语堂先生为第一章所题的“文忠公”,的确妙不可言。

以我拙这样劣的语言来评论文学大家的手笔,实在是惭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