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少则七、八万字,多则数十万字(不含套装、系列性的丛书),那我们读书时在内容上又该如何进行取舍呢?一本书需要从头读到尾吗?
很多读者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有时我会一时间语塞,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而对于同一类别的书籍的阅读量也会成为对内容进行取舍的要素之一,下文会详细分析。
怎样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取舍,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 ,也不是什么普世、通用类的阅读方法能够搞定的。
依我几年的阅读经验来看,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个阅读方法能够让你快速高效地检索出重点内容,那么我会很负责地说,这并不适合所有的读者。
每位读者在不同阶段、或是读不同类别的书时,都必然要遵循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方法论可以在已有的阅读方式上进行实践,但无法全然代替,因地制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问我,读一本书时要不要把整本都读完,那么我确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给你。我不知道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不知道你对这本书的兴趣有几分,不知道你的阅读行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也不知道同样的内容,你是否接触过。
我不只一次在文章中强调最初读书时,身为读者,我们得具备把一本书读完的耐心,因为只有获取了大量书籍中的完整信息之后,才能兼备一些品鉴能力及理解能力。
假设你只学过一些速读的技巧,那么对于书中的内容,也就只是一知半解。
读者对文字的理解力、获取重要信息的效率、书中重点着墨的内容、以及读者阅读时对获取信息的侧重点都将成为他们取舍信息时的几大要素。
接下来我会针对这几个要素对于取舍信息的影响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1、关于读者的理解力
理解能力的基础会随着我们自身知识存量的更新迭代而不断提升,当你看过一本书时,你对阅读会提升一些兴趣及主动性。
因为每读完一本完整的书,就会给初读者带来一定的喜悦及成就感。
接着你自然会对阅读开始有一定的期待,甚至偶尔会有些逛书店的愿望。
当你会主动翻开一本书、或是开始有意无意地走向书架时,你的理解能力会高于日常状态中的其他时刻。
人们被激发出的主动性往往会令一件事情的进展尤其顺利,我想这句话大概无需多做解释。之所以我认为理解力(而非主动性)会成为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取舍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主动性并非持续存在的,而主动性决定了人们对阅读的投入度。
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读书是需要安静的阅读环境的,如今很多书店都开在商场里,其环境的嘈杂程度并不适合阅读,但依然有不少读者可以坐在书店看一整天的书,其矛盾的形成就来源于此时读者在店内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书、激发出了主动性(及阅读的愿望),从而便能快速进入阅读状态,这时的理解力的出现会盖过商场或书店周边的噪音,进而使读者在读书时依然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及理解力。
因此当人们很自然地翻开书时,他们的理解力就会大大提升;而倘若读书是在人们处于被动的状态下所触发的行为,则很有可能造成读者并没有及时做出“理解”这个动作,那么也就不具备理解力。
也就是说只有当理解力出现时,读者才会在阅读时自主判断哪里需要速读、略读或是精读。在理解力出现之前人们的阅读水平并非正常水平,而是低于常态的一种马马虎虎的浮浅式阅读,在这样的状态下阅读,其大脑能够对信息及时进行有效处理的可能性不大。
2、获取重要信息的效率
浏览信息——筛选信息(采用划线或是做摘要的方式将信息记录一些重要的句式、内容、典故出处或词汇等)——强化记忆(将重点信息再次巩固),即获取重要信息的全过程。
大脑会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记忆,来对全新的信息进行取舍,这部分取舍实际上会处理掉与我们之前的记忆毫无瓜葛的那部分记忆。
我们在阅读一段全新的内容时,最容易记住的内容便是与我们原本储存的记忆有些关联或交集的记忆,这是一种本能。
在你刚入职时,你可能需要同时记住很多姓名,试想一下,你最容易记住对方名字的同事是其他部门的还是你所属部门的呢?
大脑会优先处理那些对人们而言较为重要以及容易生成记忆的信息,这并不需要你刻意去做些什么。
那么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阅读时,我们的认知需求会本能地过滤掉一些与我们自身生活关联不大的信息,以及我们常常认为不够重要的那些信息。
比如那些人们引以为傲的成就或是里程碑式的经历,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们太重要了。
阅读也是如此,在通读的过程中,哪怕你不做任何笔记,也总是会记住点什么,这些就是对你而言较为重要的信息,它们可不一定是客观上对人有帮助的内容哦。
3、书中重点着墨的内容
可以说有一定写作技巧且对书中内容又极其负责的作者,在写作时就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反复强调,以便于加深读者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印象。
它相当于作者有意在对你重复了一些内容,有时他们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或案例分析来向你证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
我很感谢这些负责任的作者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向读者阐述哪些文字将会成为我们需要掌握或学习的知识点。
通常我们在书中会看到几种强调重点内容的形式,比如文字被加粗或、在段落底部添加下划线、通过增加内容篇幅及多次重申结论性文字来反复强调同一个知识点等,这些都是作者在告诉该如何去阅读他的作品。
他们“如数家珍”的做法,令我们无需费力就能快速捕捉到主旨,那么主旨以外的内容自然就成了次重点。
4、读者阅读时对获取信息的侧重点
什么叫做获取信息的侧重点,就是出于主观上的,身为读者,你想要刻意记住的那些内容,便是你想要保留下来的侧重点。
它不关乎于作者想让你了解的那些内容,也不同于大脑容易记住的那些内容,只关乎于你想记住的那部分内容。
早已看过十几本关于习惯养成类书籍的你,随手拿起一本类似内容的书,翻翻目录,你就会洞察到每个标题下对应着怎样的内容。对于习惯形成的原理、日常生活中的惯性思维存在着哪些表现、形形色色的案例分别在强化着怎样的概念等内容,想必你也已经了然于心。
阅读时,对于那些早已熟知的内容你大可放心跳过,这些记忆已经足够深刻,且不会轻易遗忘。这时候要做出取舍的信息最大的特征将是:莫衷一是。
只有当犹豫出现时,或作者们对于一件事物持有不同观点时,读者才需要做出取舍。
小结
不论每本书中所传递的、最重要的内容有哪些,作为读者,你才是最了解自己应该学习哪些内容的人,你才最能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你阅读过大量书籍后,你将具备极强的理解力,通过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及你对自己知识体系的重构,我相信你一定会对“阅读时如何对书中的内容做出取舍”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或更加深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