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写作时间与场合
- 时间:1940年2月7日。
- 场合:为延安《新中华报》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周年撰写纪念文章。毛泽东时任中共中央核心领导人,直接指导党的宣传工作。
🌍 二、历史背景:民族危机与内部裂痕
1. 抗战形势与国内政治态势
- 相持阶段困境: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放缓进攻,转以政治诱降为主,汪精卫于1938年底叛逃,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加剧投降危机。
-
国民党反共高潮:
- 军事摩擦: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山西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新军(决死纵队),摧毁牺盟会(牺牲救国同盟会),屠杀进步人员;胡宗南部进攻陕甘宁边区,朱怀冰部进攻太行山八路军总部。
- 政治压迫:国民党颁布《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不承认共产党合法性,扣押赴延安进步青年,取缔言论自由,破坏抗日民主运动。
2. 中共的战略回应
- 统一战线危机: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临破裂。中共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1939年7月7日宣言),为本文奠定基调。
👤 三、毛泽东个人境况分析
1. 年龄与职务
- 年龄:1940年2月时年47岁(生于1893年12月)。
- 职务: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主持全面抗战工作,撰写《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纲领文件,理论创作高峰期。
2. 生活与身心状态
- 经济条件:延安大生产运动(1939年启动)前,边区遭封锁物资极度匮乏。毛泽东与军民同甘共苦,住窑洞、穿补丁衣,实行供给制,生活清贫但精神昂扬。
- 家庭情况:第三任妻子江青1938年抵延安后与其结婚,幼女李讷时年半岁。长子毛岸英刚由苏联返延安,家庭团聚但战时聚少离多。
-
身心状态:
- 身体:长期伏案工作致慢性肩背痛、失眠,但整体健康(1941年王明称其“精力充沛”)。
- 精神:在《新中华报》发刊词中称该报为“全国最好报纸”,展现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乐观斗志。
✍️ 四、写作动机:危机中的战略定调
- 反击分裂倒退:直面国民党军事摩擦与政治压迫,揭露其“假抗战、真反共”本质,呼吁维护统一战线。
- 明确宣传战线方向:为《新中华报》赋予新使命:以“团结进步”对抗“乌烟瘴气”,成为揭露黑暗、凝聚共识的舆论阵地。
- 理论整合实践:将“抗战—团结—进步”三位一体方针具象化,提出“三者缺一不可”,缺乏团结进步的抗战“终将投降或失败”。
⚔️ 五、核心内容:三位一体的斗争纲领
毛泽东在文中系统提出行动纲领,直指时弊:
- 为抗战→反投降:斥汪精卫卖国协定、伪政府及潜伏汉奸。
- 为团结→反分裂:批内部摩擦、进攻八路军、破坏边区、否认共产党合法性。
-
为进步→反倒退:
- 政治:反对架空三民主义、压制宪政运动、取消言论自由;
- 社会:痛斥“讨九个小老婆、发国难财”等腐败,揭露三青团劫掠青年暴行。
点睛之笔:
“抗战、团结、进步,这是三位一体的方针,三者不可缺一。缺乏团结和进步纲领的抗战终会改为投降,或归于失败。”
📜 六、历史影响与意义
1. 现实斗争作用
- 揭露真相:详列国民党罪证(如山西惨案、三青团暴行),动员舆论反击反共高潮。
- 巩固统一战线:以“团结进步”为旗,既斗争又留余地,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派,避免全面破裂。
2. 理论建树
- 统一战线中国化:将马列联合思想转化为“三位一体”方针,奠定“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基础。
- 党报理论奠基:确立“党媒为政治服务”原则,影响后续《解放日报》整风改版。
3. 长期启示
- 团结与进步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共处理复杂矛盾(如抗战、建设、改革)的范式,当代“团结奋斗”口号亦溯源于此。
- 反腐与民主诉求:文中所斥腐败专制问题,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 结语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诞生于民族存亡与内部撕裂的双重危机中。毛泽东以战略家视野将军事斗争、政治团结与社会进步熔铸一体,以清贫之身、擎炬之志在黄土窑洞中书写救亡图存的纲领。文章既是战时动员令,亦为中共统一战线理论的里程碑,其“缺一不可”的辩证思维,穿越80年风雨,仍为应对分裂挑战、凝聚民族共识的思想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