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层能力。
什么是产品能力呢?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简单理解,就是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产品,并向他人交付的能力。
至于这是不是个好想法?这取决于你判断信息,洞悉信息背后隐藏的需求的能力。
至于这是不是个好产品?这取决于你所发现的需求,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至于你能否从中获得回报,获得多大的回报?这取决于你向他人交付的过程中,自我营销的能力。
哇塞!好犀利啊,好高大上啊。
其实,其底层逻辑还是李叫兽说的: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能力。
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能具备这样的能力,那肯定是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孝顺啊。马斯洛所构想的人生5大需求,一下子全实现了。
图片: https://images-cdn.shimo.im/O8QIHydtB3sogVyv/image.blob!thumbnail
看看,如果你具备了“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能力,你的人生多么美满和谐啊!
如果你已实现上述“5大需求",那么这篇文章对你已毫无价值,你还是出门左拐,往湖畔大学的方向走出吧。
如果你还没实现,又渴望实现,那么good boy or good gir!
咱们继续往下读。
如何发现需求呢? 如何满足需求呢?
这些都需要你建立一套系统“洞察——交付——交互”的能力。
什么是洞察能力呢?
洞察能力就是你有一双发现痛点(未被满足的需求)、找到破局点的敏锐之眼。
什么是交付能力呢?
交付能力就是你有一双能将想法变成产品的行动之手。
什么是交互能力呢?
交互能力就是你有一颗洞察人性的同理心,包括从用户交流中收集反馈,优化出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确定感和依赖感的产品细节。
此外,还要明晰一个概念。 产品并不仅仅指实物、软件应用等传统意义上的产品, 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一张照片、一首歌曲、甚至一段对谈,这也是一种产品。
任何将自己主观想法变成向外界交付的东西,都是一种广义的产品。
对此,梁宁她的原话是:“向世界交付你的价值,并且获得回报。”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如果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或产品?
无论是人,还是产品,都可以从外到内划分五个层次来观察。它们分别为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内驱力。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人,TA的外貌、身材、穿着打扮、言谈举止;
一个产品,设计,质感,包装。
这些都是最外层的感知层,凭直觉就能打分。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所谓角色层,指的是你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比如在家是长子、独生子、两个娃的父亲、丈夫; 在外面是学生、白领、公务员、某处长、公司ceo, 快递小哥,鉴黄师,导演等,这些用来辨认身份的都是角色框架层。
感知层和角色框架层,都属于基于表面感知到的浅层关系。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资源又分精神资源、人脉资源、家庭背景资源、金钱资源等。
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透过别人“感知层、角色框架层”来判断出其所掌握的资源多少。
比如,可以从你戴23个劳力士,一双361,判断你是个在广州火车站卖假表的,进而判断出你背后掌握着众多假表交易的渠道资源。
还可以从你戴23个劳力士,一辆S级大奔,判断你是山西某煤矿老总,背后掌握着众多官商资源。
第四层:能力圈
他能干什么?
第五层:内驱力
他奋斗的目标是什么?
他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伴侣、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这些都是人的内在驱动力,内驱力有多大,决定一个人能力圈的扩充范围。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什么是同理心训练?
所谓同理心训练,指的就是你理解自我和别人情绪的能力。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手机,那么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而后天习得的知识技能,都只是安装在这套操作系统上的APP。
当你的情绪脱缰或崩溃了,就以为着你的操作系统宕机了,安装在它上面的APP,无法运行了。
就好比,许多人会在愤怒时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就因为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所有“礼仪、法律”都忘记了,“什么不能干”这些后天习得的知识都无法约束自己了。
这就是韩寒说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道理
这是因为,我们后天习得的东西,都是理性的,理性是把人往回拉,自我约束的力量。
但是驱动一个人的,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因此,人在情绪冲动的时候,是不受任何理性约束的。
我们在做用户调查的时候,用户由于没有受个专业训练,是很难像专业的产品经理一样,有框架分层次地说出他的体验的,我们要善于透过他们的情绪,发现其背后的缺乏感或不满感。
如何分析用户情绪?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拥有着四种最基本的 生物性情绪,它们分别是: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而我们衡量一个产品是否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是否满足了用户上述四种情绪所引发的缺乏感。
满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或者刻度,你可以用它来衡量很多东西:
一个产品好不好:该产品是否满足了某个需求?
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你们相互之间是否满足对方的某些需求?
你对自己的认识: 你对现状是否满意?
“满足”和“愉悦”的关系
简单来说,愉悦就是被满足。
前面提到,马斯洛划分的人类需求,如果被满足了,就会产生愉悦感。
比如基本生理需求被满足了,你就会产生愉悦感:住得舒适,吃好喝好,拉好睡好,性生活和谐。
安全需求被满足了,你就会产生愉悦感: 居住环境安全,家人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等。
情感和归属感被满足了,你就会产生愉悦感: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关系都处理得很融洽
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你就会产生愉悦感:人最重要的是被需要,别人越需要你,你的价值就越大,你所得到的尊重感也就越强烈。 比如刘强东从小的愿望就是当县长,结果在他快50岁时当上了村长,依然还是很愉悦。
自我实现的需求被满足了,你就会产生愉悦感: 比如钱学森自我定义的人生价值就是给祖国做出大动力火箭、导弹,特朗普自我定义的人生价值是带领美国从新走向伟大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
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比如春运期间高速公路塞车,你憋了一膀胱尿,到达服务站时终于可以撒了,那叫一个爽;
比如男欢女爱时,双方缠绵悱恻,积攒已久的快感终于到达顶峰,集中释放时,那叫一个爽;
比如你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备考和考后等待放榜,终于看到自己考上理想的学校时,那叫一个爽。
比如詹姆斯率队获得了NBA总冠军时,你看看他多爽。
还有你玩开心消消乐时,终于消到了一个大炸弹,把大部分的脑袋瓜都给消掉了,这种感觉叫爽。
“不爽”与“不满足”
满足就是愉悦,不满足就是不爽,或者说欲求未满。
我曾经在高中时做个一个小规模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男同胞每个周末对父母态度最不耐烦、脾气最差的时候,就是自己刚想看毛片,这时爸妈跑过来跟你谈学习成绩的时候了。
我小时候不懂事,还拿过一条棍子追着我家小狗,那时它正在与一只野狗交配,我想把它对象赶跑。 那时候看它眼神就不对了,平日里含情脉脉温婉如水的眸子里,那天多了几分积怨与烦躁。那分明是一种满足感被剥夺后的不爽嘛。
对于人类,如果没有达到满足预期,或者本来处于一个满足状态,突然被剥夺了,就会产生不爽。
所以说,如果你在野外,看到人家双方激战正酣时,你切莫在一旁指指点点,或是吟诌一些“世风日下、朗朗乾坤”之类的胡言怪语,把人家逼急了,情绪上来了,APP无法约束操作系统了,非得把你杀了再分尸。 为了补回受惊吓而萎缩的器具,把你两颗蛋蛋割了炖鹿茸,再陪一根火腿当药引。
人类发明了一堆词来形容不爽的感觉,比如: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
但本质上,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做产品,本质上是通过产品来与人建立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人们通过你的产品来得到某种满足。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度量一个产品:你在使用一个产品时,是否内心的某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度量一段关系:对方是不是懂得你的满足和不爽,你是不是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如果双方都不懂,又没有这样的意识去改善,那这就是一段勉强凑合的关系。
发现你天分的密码
有人会问,如何发现自己的天分(适合从事什么)?
产品女王梁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你对哪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怨其烦地琢磨,那这东西便是你的天分所在,是上帝给你设置的初始操作系统的秘密。
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怨其烦地一直做下去?
你不怨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