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仅有半数学生参与的课堂,我的心不能宁静,无奈和自惭迫使我执笔抒怀。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什么总是高不起来呢?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当前,创设高效课堂应从哪做起呢?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决定课堂是否会高效的关键。现在的教育理论纷繁芜杂,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新教育接踵而来,但是,作为教师不能迷茫。义务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提出的全民必须接受的教育,这就要求做基础教育的教师用九年时间培养素质健全、德才兼备的初中生。因此,每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素质教育。哪一学期的教师出了问题,哪一届的学生就出了问题,就会为下一学期的教师增加负担,沉积下来,义务教育结束了,学生的问题就暴露于阳光之下,国家要考核了,应试教育就出来了,无奈之际,只有给九年级老师加码加压。为了纠转这种残局,小学可实行六年循环教学,初中实行三年循环教学。虽然有的学校不能实行,但应当成为发展趋势。新教育应是一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应试教育应是一种被摈弃的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这就要求我们不抛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创设高效课堂,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把学生送到德才兼备,素质健全的发展轨道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其次,创设高效课堂应开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工作在于创造,近日,不少同志开动脑筋提高课堂参与度。齐素敏老师的站立读书和统一休息五分钟,以及奖励措施,效果不错;董伟娟老师的让学生学习先不谈学习,欲擒故纵也不错。赵晓娜老师的演讲赛,变换形式,激发兴趣也很好, 许多同志在教学中肯定有很多好的方法,但仍停留在固步自封之中。交流应成为一种教育之风,许多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能得到健康快速成长,就是因为在我们的队伍中缺乏一种教学相长的熏陶氛围。在这方面,我很想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三,学校氛围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土壤。就课堂教学而言,教无定法,但追求高效始终是我们的目标。成功的学校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老五环教学法,发现法教学,目标教学,洋思教学,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模式……为什么都是昙花一现呢?半途而废的原因在哪里,瓶颈没有被打开就夭折了,循规蹈矩的同志善于默守成规。小组合作模式是大家公认的高效课堂模式。但仅仅是中“万绿丛中一点红”啊?为什么不点线成面呢?同志们交流得太少了,缺乏沟通,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各科教师分各科的小组,小组的人数,编制,层次,分工,考核,奖惩等不统一,如果统一起来,公布于教室内,就容易形成教育的合力。当前,学校取消了快慢班,但班级内的学生素质又参次不齐,仍然让优等生坐在一块,问题学生在一块,素质差距又比较大,这与快慢班有什么区别?担心问题学生影响优等生,最后还是全盘皆输吗?合作小组内的作业不统一,不就体现了分层教学吗?小组内层层互动多好啊,促使低层学生向上层运动,正气就可以压倒斜气,高效课堂就慢慢被抬高了,蒸蒸日上,欣欣可蔚也。
最后,学科特点是高效课堂的特色。教师结合授课内容,精雕细琢,胸有成竹,在三尺讲台上就会游刃有余。我们可以把课堂时间微格化,每5―10分钟应换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替轮换,消除学生的疲劳感。因学科有别、授课内容各己,应发挥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的作用,只要按照合作学习小组和分层教学去设计,高效课堂就会按照高效的方向发展了。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决非我上述之言,我们都在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