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118天《万章下 凡九章》10.2

《孟子》学习第118天《万章下 凡九章》10.2

原文阅读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字词注释

[1] 北宫锜(qí):卫国人。

[2] 班:排列。

[3] 不能:不足,不到。

[4] 视:比照。

[5] 元士:即上士。

[6] 粪:动词,施肥耕种。

[7] 差:等级。

译文参考

北宫锜问道:“周朝排列爵位和俸禄的等级,是怎么样的呢?”

孟子说:“详细的情况已经不得而知了。诸侯嫌那些等级制度对自己不利,把有关的文献记录都销毁了。但是我也曾大略地听说过一些。天子一级,公一级,侯一级,伯一级,子、男共为一级,一共是五个等级。君一级,卿一级,大夫一级,上士一级,中士一级,下士一级,一共是六个等级。天子所辖土地方圆一千里,公侯都是方圆一百里,伯是七十里,子、男都是五十里,一共是四个等级。土地不到五十里的,不能直接依附于天子,只能依附于诸侯,叫做附庸。天子之卿所受的封地与侯相同,大夫所受的封地与伯相同,元士所受的封地与子、男相同。公侯大国土地方圆百里的,其君主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又是大夫的四倍,大夫是上士的两倍,上士是中士的两倍,中士是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则和做官的平民一样,但是所得俸禄也足够代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稍小之国土地方圆七十里的,其君主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是大夫的三倍,大夫是上士的两倍,上士是中士的两倍,中士是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与做官的平民一样,但是所得俸禄也足够代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小国土地方圆五十里的,其君主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是大夫的两倍,大夫是上士的两倍,上士是中士的两倍,中士是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与做官的平民一样,但是所得俸禄也足够代替他们耕种的收入了。种田人的收入则是一户耕种一百亩。一百亩地经过施肥耕种,上等的农民可以供养九个人,稍差的可以供养八个人,中等的可以供养七个人,再差一些的可以供养六个人,下等的可以供养五个人。做官的平民,他们的俸禄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等级的。”

核心内容解读

      北宫锜向孟子询问周代爵禄制度的细节,孟子坦言由于诸侯的破坏,那些记载着制度细节的典籍早已被诸侯销毁,已不可考,但即便只剩残章断简,他仍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图景。这是周王朝维系天下秩序的核心框架:一套以爵位、封地、俸禄为经纬的层级体系,从天子到庶民,层层相扣,构成了古代社会运行的骨架。这段对话不仅是对历史的追述,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投射。

        首先是爵位,这是名分的阶梯。周室的爵禄制度,立基于清晰的等级划分。在天下层面,是"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的五等诸侯制。天子居首,如同北斗星维系着众星运转;公侯伯子男则依等级分居四方,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而在诸侯国内部,又有"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的六等体系,从国君到基层官吏,构成了治理的毛细血管。

        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也为诸侯间的权力关系划定了界限。天子掌天下,诸侯治封国,卿大夫辅政,士执行具体事务——每个等级都有其对应的权责边界。正如古人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爵位的划分,本质是为了让天下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在官职方面,孟子列出了六等:君、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这种细致的划分反映了周代官僚体系的成熟程度。每一等级都有其明确的位置与职责,构成一个稳定的行政架构。孟子的描述暗示,良好的政治秩序需要清晰的等级划分,这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基础。

        封地则是权力的疆界。爵位的高低,直接对应着土地的封赏,这是周室制度最实在的支撑。天子直辖千里之地,如同大树的主干;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则是向外延伸的枝干。那些不足五十里的小族,不能直接与天子相通,需依附于诸侯,称为"附庸"——这恰似枝干上的细枝,虽弱却仍连于主干,确保了天下疆域"大小相属"的整体性。封地制度则更加直观地体现了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原则。这种地理空间的划分不仅仅是领土问题,更是政治影响力的直接体现。

      即便是朝廷官吏,其封地也有明确参照:天子之卿封地堪比侯爵,大夫堪比伯爵,元士堪比子男。这种"官爵与土地挂钩"的设计,让权力有了具体的依托,也让治理半径与能力相匹配——百里之侯难以驾驭千里之地,七十里之伯也不必承担过重的责任,尺度之间,藏着古人对治理效能的深刻理解。

      如果说封地是对贵族的物质保障,那么俸禄制度则更细致地规范了整个社会的分配秩序。孟子笔下的俸禄体系,透着鲜明的层级逻辑:大国之中,君禄是卿的十倍,卿是大夫的四倍,大夫是上士的两倍,以此类推;次国、小国的差异仅在卿与大夫的倍数(三比一、二比一),其余层级皆保持"倍差"。这种稳定的倍数关系,如同精密的齿轮,让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有序运转。孟子特别指出,最低级官员的俸禄应"足以代其耕",这体现了他对基层官吏生计问题的关注。

      最后,孟子将目光投向最底层的农业生产者,描述了"一夫百亩"的分配标准和不同生产能力农夫的供养能力差异。这一细节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整个爵禄制度的大厦最终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庶人在官者的俸禄也以这种生产能力为标准分级,显示出制度设计中对经济基础的尊重。

      孟子对周代爵禄制度的追述,实际上是在构建他心目中理想的政治秩序。这种秩序的核心是"分"与"序"——社会各阶层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每一等级都有其明确的权力边界和物质保障,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对底层民众的关注,无论是"禄足以代其耕"的标准,还是对农夫生产力的细致区分,都显示出他的民本思想。

      这段文本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周代制度的记录,更在于它反映了孟子对政治秩序的理解——一个良好的社会既需要明确的等级划分,又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既要维护权威结构,又要保障底层生计。这种平衡的智慧,对后世思考政治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背景知识介绍

孟子思想之政治思想(四)(节选)

        其三,王霸之别,别在执政方式。孟子认为王道执政,爱民,保民,养民以惠,所以治政措施都为解决民生疾苦,文王治政即是以仁政推恩于民。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文王治理岐山,不仅力保农民、官员、商人、渔民的利益,对于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更给予了特殊关怀和照顾,所以才引得天下万民欣然归往。而战国诸侯尊崇霸道,执政漠视百姓苦难,“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又横征暴敛,以虐政害民,“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国官员死了三十三人,可是邹国百姓没有一个为他们死难,甚至都无人出手相救,邹穆公非常气愤,然而“诛之,则不可胜诛”。孟子解释其中原因,说: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百姓之所以眼见自己的长官战死而无动于衷,实因为这些长官平时苛待于民,民不“亲其长”,自然不会“死其上”。王道是民本德政,霸道是强权力政。

        其四,王霸之别,还别在战争出发点。孟子认为王道之战,是为解救百姓于危难,是救民的义战、仁战,就如商汤伐葛: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商汤以仁义之师诛伐暴君,使百姓重获新生,因此百姓无不翘首以盼。霸道之战,则是以力威服天下,春秋五霸“搂诸侯以伐诸侯”,被讨伐的诸侯不一定有罪,也并非全都与这些霸主作对,只因不幸成为霸主创霸路上碍眼的绊脚石而必须搬走,有时可能完全就是霸主借打击他们以向天下立威而已,孟子对春秋战争的评价是“春秋无义战”。与春秋争霸相比,战国战争更重在兼并,“春秋时代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争霸,战国时代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兼并”,其战争也更为残酷。当时齐国伐燕国,就是为了兼并燕国,而非拯救燕民。

齐国此举不仅遭到燕国人群起反抗,而且招来其他诸侯国联合反击,最后齐宣王只能说“吾甚惭于孟子”,悔不听孟子的建议。梁惠王为了争夺土地城池,不仅“糜烂其民而战”,惨败之后,不知止,又“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长子死焉”,所以孟子痛斥梁惠王“不仁”。在孟子看来,王道之战是为民而战,所以得民心;霸道之战为争霸而战,不顾百姓生死,故而失民意。

其五,王霸殊异,别在最终结局。孟子多次说:仁者无敌,自信以仁政平治天下,治天下易如反掌,甚至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即便是小国,也能由此一统天下,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王道以德平治天下,人们心悦诚服,就会踊跃前来,欣然归顺,“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甚至给出了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时间表,他说:

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

王道不仅可以统一天下,而且可以长治久安,江山永固,三代圣王之政就是很好的证明;反之,霸道以力威慑天下,只能控御天下于一时,却不能统一天下至长久。他说:“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依照战国时诸侯国君以武力杀伐为事的做法,即使把整个天下交给他们,江山易主必然会是转瞬之间的事情。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孟子所言绝非夸大其辞,耸人听闻,秦国虽然仗恃强大的军事实力,横扫六国,混一海内,然而短短二十多年间,秦王朝就灰飞烟灭。由此可见,霸道可以得天下,却绝对不能守天下而至长久。

其六,王霸之别,还别在政道是顺从兽性,还是依从人性。如前所述,孟子论人性是将人与禽兽比较而言,认为人与禽兽有相同的特性,即食色之欲,这就是兽性;然而人还有与禽兽不同的独有特质,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人性。人其实就人性与兽性的混合体。依据孟子思想,执政者无非只有两种主要的选择形式,一种是顺从物欲,依从兽性,实行“率兽食人”的“暴政”;一种是顺从“四心”,本诸人性,实行“保民而王”的“仁政”。“他的‘人性’与‘兽性’的对立,实际上暗示的是‘仁政’与‘暴政’的对立,‘王道’与‘霸道’的对立。我认为,假若我们不把孟子的人性论视为一般的人性论,而具体地视为政治人性论,我们就会看到,正是在这里,孟子才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造,才真正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化领地。”

经过孟子对王霸的深入辨析,王霸成为两种截然对立的政治路线,王道是统一天下的理想模式,王道是善政,霸道是恶政。孟子立场鲜明,尊王黜霸。“王、霸早在春秋时期已提出来了,其后孔、墨也都使用过王、霸概念。在孟子之前,王与霸并没有明显的对立,只是在政治上有所区分,王指统一的君主,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王与霸都是被肯定的。王与霸没有政治路线的含义。在中国历史上,最先把王与霸作为不同的政治路线概念而使用的是孟子。”而孟子崇王弃霸,实因周天子既无力约束诸侯,且自身已如强弩之末,而秦、魏、齐、楚等诸侯则有席卷天下之势,故审时度势,主张“以德行仁者王”。这是孟子在政治上不同于孔子之处,因为孔子尊崇姬周,故而致力于“正名从周”,孟子则要为天下寻找一位真正的新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不论姓氏,只要能救民于水火,就是统一天下之王。孟子希望未来的新王以德王天下,而不是以力霸天下,因为以力霸天下,江山不会长久,百姓又会重陷战火之苦,再遭兵燹之灾。“孟子深察世变,急思拯民,其所想望者非周室之复兴,乃新王之崛起。”孟子希望以良善的政治引得天下归往,而不是以暴力威慑天下屈服。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先秦汉唐孟学研究》,周淑萍,中华书局,2020年10月

《孟子通释》,李景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孟子新注新譯》,杨逢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284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910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353评论 0 1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17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