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thlyn
“你看婶子像狼不”,“怕我吃了你”
“怕人看见”
“你偷看的时候怎么不怕人哪”
“那你二回怎么不把洞堵上”……
被踢倒了挡棍的木轮哗哗地转,大红的染布愈湿愈鲜艳……
这段婶子与小叔子偷情的经典镜头来自张艺谋的《菊豆》,据说在电影筹建之初,张导仔细研究了国外进口的50部变态电影,但鲜有成效的是,原本想在影片中表达的肉欲上的变态被更加黑暗压抑的社会语境所掩盖,于是封建社会的牢牢控制力就被体现了出来。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菊豆》充满了东方电影特有的古典和含蓄,先是贯彻到底的“静”的主题,极简的对白与丰富的场面调度互补对应。当一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可以通过隐喻、细节和象征体系暗示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称其拥有强大的戏剧张力,因为往往观众自己体会到的东西要比他们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有力量的多。
古典叙事结构,意外性和预示性的情节发展
菊豆是片名,同样也是人名。作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农村女性,菊豆的命运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牢牢把控着,一个正值朝华的漂亮女人被一个以摧残女性为乐的老头买走,影片的一开始就奠定了菊豆的悲惨命运,但与常规人物建构不同的是,这个观众人尽皆知的“悲剧角色”竟然跨越了封建女性对“性”的保守,当她反抗杨老头的动机中包含了自身的欲望的时候,菊豆立体感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才有了那段婶子勾引小叔子的经典镜头,菊豆这个角色的戏剧深度和情感深度也是在这个地方被表现了出来。
不过在电影叙事中,“飞得更高”只是为了“摔得更疼”,在经历了短暂的回春后,菊豆还是陷入了更的控制中,于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封建社会泯灭一切希望的黑暗性质也由经剧情发展在观众的意识里蔓延开来。这就是古典叙事结构的特点之一——采用最简约的手段却能创造出最大的艺术效果。
好的故事应该看似充满偶然性却又逃不出固定的逻辑模式,在《菊豆》中,婶子与小叔子的偷情是充满意外性的,这种意外性建立在人伦的错乱上。但与此同时,这种偷情又是充满预示性的,遭受迫害的年轻婶子与血气方刚的小叔子理所当然会发生些什么;当二人的生存方式与杨老头的控制力形成冲突时,便产生了故事的矛盾点,而故事也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点展开构建。
人物是故事的重心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叙事中,人物始终是故事的重心,菊豆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她的经历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也是三种不同的控制):
1、杨老头的控制。在电影的第一幕中,菊豆作为杨老头买来的媳妇,她面对的是封建社会直接带来的控制。杨老头代表的是老封建,他带给菊豆无休止的迫害,在电影一开始交代的“前两个婶子怎么死的”也凸显了封建势力下女性的地位,菊豆在这个阶段受到的是窒息的无法反抗的黑暗。
2、杨天青的控制。当菊豆与杨天青有了夫妻之实后又迎来了杨老头意外瘫痪,至此菊豆的人生开始向阳发展,但好景不长,菊豆与杨天青的感情实质让她心甘情愿受控于杨天青。杨天青代表的是封建残余下的“奴隶”,菊豆在这个阶段受到的是低三下四的隐忍,因爱而生的不反抗。
3、杨天白的控制。杨天白是杨天青与菊豆的孩子,但由于复杂的外界条件,杨天白成长成了一个充满仇恨的孩子,他代表的是封建思想下的不伦不类的产物,当他成长到拥有自己的思想时,他开始控制菊豆的行为甚至生活,最终更是连弑两父,夺走了菊豆全部的希望。
在菊豆三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封建思想下的女性悲剧,但如果以一个“知足常乐”的角度说的话,相比最初的苦难,菊豆追求幸福的举动给了她新的生活,只不过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残毒并不是个人就能反抗的存在,菊豆的最终悲剧在期望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主要的故事脉络,影片更是添加了不担任叙事功能的小段落来呼应大的感情倾向。
当菊豆与杨天青等四人的生活趋于平衡的时候,影片添加了一个荒诞可笑的小段落:菊豆到尼姑庵求药,回家按方法外用后引起剧烈疼痛,最终杨天青发现所求的药竟然是辣椒面,而菊豆也因为错误用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段落的可笑之处在于避免生育的药竟然要去远离“性”的尼姑庵求,通常这种情况要不是尼姑庵的尼姑们放荡不检点,那就是尼姑庵的药里充满了对“性”的诅咒。而菊豆听信谗言到尼姑庵求药最终导致的后果,也彰显了封建残余思想下的人们的愚昧无知。
客观化的叙事风格
不同的影片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感体验,有时候观众是在看电影,而有时候是在被看电影,导致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就是一部分导演喜欢把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加到影片的叙事方式,时空安排以及各类视听元素中,他们逼着观众沿他们修好的小路走向他们预设好的终点,而观众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体会不到自我挖掘的快感,于是观影满意度就大打折扣。
而实际上任何一部影片没有主题和情感色彩都是不成立的,好的影片应该是呈现内容而不是告知内容。看似是观众自己体会,实则是导演二次加工出的成品。
拿《菊豆》来说,这种呈现体现在影片客观化的叙事风格(相对客观)上,在影片的整个叙事世界中,导演个人主观上的“天平”无限的接近老天爷的“天平”,也就是说《菊豆》中的因果报应和现实生活中的因果报应相差无几。这样的评判标准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故事世界的情感也因此一点点渗透到银幕外空间。
先是影片的的结尾有明确的结局,杨天白成为少年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世却始终不能化解心中的矛盾,最终在菊豆的注视下杀了亲生父亲杨天青。最终故事构建的一切都化为了乌有,直接验证了封建社会泯灭一切的主旨。
其次每个角色都有客观的因果报应。
杨老头丧尽天良最终瘫痪,所有的仇恨被杨天白一句“爹”化解,最终也因杨天白惨死在染缸里。
杨天青与婶子发生感情,本可以拥有美好生活却一直恐惧于封建势力的控制,最终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兄弟相称,更是被杨天白扔到了同一个染缸里。
菊豆反抗杨老头有了短暂的幸福,但她再次受控于人,说到底是封建社会压得她不能翻身,最终家破人亡,一无所有。
而杨天白连弑两父,对他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一生已经被彻底毁了。
最后就是角色台词的情感控制。《菊豆》“静”的主题不仅体现在影片的音响中,更体现在人物的台词上。精简客观的台词给场景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和内容,尽管在各个角色的台词中没有寄托强烈的情感,但观众仍然可以体会到角色内心深处的无助和苦痛,由此获取角色更多的隐藏信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文学,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甚至是建筑,所以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不能只停留在电影的叙事上,叙事只是最直观最容易解读的一部分,电影更有深度的内容往往体现在细枝末节处。
《菊豆》的批判性质除了悲剧故事以外,更体现在电影影像的构图,景别的选择,空镜头的寓意以及场面调度的暗示等。影片不止一次的用远景镜头表现人物的渺小,用画格构图的恢弘显示人物受到的压迫,更是用很多空镜头来表达叙事故事情节,抒发感情意境。
比如还是偷情的那段精彩镜头,我们没有看到发生了什么,我们只看到染坊里哗哗转的木轮和一条条鲜艳的染布,但是我们懂得发生了什么,这便是空镜头含蓄的叙事功能,当然这样的设置也包含了导演的个人特色,在张艺谋导演的另一部电影《红高粱》中,九儿和余占鳌在高粱地的场景也被摇曳的红高粱的空镜头所代替。
如今的《菊豆》是阉割版还是本来面目已经很难分辨,不过个人认为不管有没有那50部变态电影的加成在其中,现在的《菊豆》都是最恰到好处的,关于敏感的话题点到为止,关于强烈的感情点到为止,而它留给观众的线索又能填满整个解读空间,这才是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本文为原创,不喜勿喷。
感谢阅读,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