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浏览了一篇网友转的关于鲁迅的文字,也提起我说说鲁迅的兴致来。这里不说鲁迅的作品,就单单说他这个人。鲁迅这个人毫无疑问,是很复杂的,造成其复杂的原因,和他的阅历有关。鲁迅早年接受过传统的启蒙教育,青年留洋见了别样的种种的事情、思想。
实际上,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就在于这个人的童年。鲁迅的童年,无论放在大局面的国上还是小局面的家庭上,都可以说是不幸的。如深秋之叶,飘摇坠落。但鲁迅小的时候也过过少爷的日子。看过其散文的人,大都同意我的这个看法,就是鲁迅散文里深深地流露出对童年、过往的眷恋和回忆,这种回忆是惆怅的无奈的,且始终萦绕他的一生。但回忆归回忆,现实还要去过活。造成了其人格分裂。
鲁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过早当家,饱尝白眼冷笑,对世故可以说是很精通。留洋回国做了一个公务员,这一做就是十好几年,别说摸爬滚打,即便熏陶也能熏陶出一个世故老人来。
鲁迅的走后门、托人,可以说是平常的。对于鲁迅有过帮助的人很多,但鲁迅报恩的、哪怕笔下留情的又有几个?鲁迅说什么剖析自己的多,这是扯淡的,鲁迅是自私的,是严于责人、宽于待己的。总是把别人的缺点夸大然后加以嘲讽。别人骂他,他说别人没有幽默感,而他骂人的时候却能跳起来三尺高。
看过鲁迅杂文的,可以看到他字里行间的那种师爷笔法,我想鲁迅深夜一篇篇码字的时候,他是快意的,因为他品尝到报复带来的快感。鲁迅当年同梁实秋“论战”,后来扯到资本家走狗这一称谓,梁实秋写了篇文章回应,鲁迅看后,对他一个信徒说,“你还嫩,这回还得我来。”我能想象当时周先生鼻子里的一声冷笑。周先生,有意思么?
鲁迅以文字自诩,以给人扣帽子为乐。鲁迅不是没有胸怀,但他的胸怀以别人不能比他强为线。
家庭生活方面,周氏兄弟的失和,已成为一桩悬案。但无风不起浪,很难说不怪鲁迅。鲁迅一辈子伤害的人无数,但最无辜的就是朱安。我每想起朱安,都觉得鲁迅太对不起她。当年鲁迅结婚的时候,朱安听说鲁迅爱大脚,就做了一双大鞋,里面塞上棉花,但是老天捉弄,偏偏鞋子掉了,棉花露出。后来鲁迅每说起此事,便大加嘲讽。周先生,难道你忘了那天你也是戴的假辫子!鲁迅跟学生胡闹、私奔,朱安在家好好照 顾婆婆,对周家可以说是十二分的对得起。1947年,朱安去世,身边没有一个人。朱安做了她能做的一切,然而回望鲁迅对朱安,不免令人心寒。不过人家鲁迅是做大事的,怎么会在乎一个不幸的女人呢。
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可以,你愿意和鲁迅交往吗?反正我是不愿意的。叶功超说人归人,文归文。若单论文章,鲁迅的确是一等一的写手。对文化的贡献也不小,比如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包含的信息量就非常大,绝对是重量级的学术著作。但其人格比其文章,真的是相差不少。只能说人生在世,可以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