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你要是借了别人的车,别忘了加满油再还给人家。
受朋友邀请,在微信群里做语音分享,结束后主办方建议群里的小伙伴给分享嘉宾发红包,过程中有一些有趣的观察。
几乎每次红包发出来,就会立刻被人抢去,哪怕注明是给我的,也无一幸免。
我很惊讶,难道有那么多人,抢红包根本不看上下文吗?
要知道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凡红包必有由来,除了节日,群里发红包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发广告,骚扰莫怪,免责红包。
这种情况,见者有份,不过红包通常不大,否则成本太高。因此,抢与不抢,都没多大意思。
拉选票,拿人手软,替人办事。
这种红包比较麻烦,一旦抢了,就不好意思不投,有的手续还挺复杂,通常抢的红包配不上花费的注意力。
新人到,交个朋友,请多关照。
这种红包抢了后,别忘了致欢迎词,表达感谢,让新人如沐春风。
当然,还有其他种种……然而,这里面有几个坑不能忽视。
首先,你的注意力是有价值的。
为了毛儿八分,值不值得花费宝贵的注意力?
其次,你在无声地塑造自己的品牌。
微信群虽有很多陌生人,但仍是个积聚口碑的圈子。我们在虚拟的网络上,塑造真实的形象。一言一行,只要有过,就会留下痕迹。咱不缺那点钱,但肯定要在意自己的形象。
红包不仅仅是钱,更是人际关系。
我就见过抢了同事一个大红包,却没有任何表示,结果被人不齿的例子。
在钱上不清楚的人往往不值得信任。
人们通常会以小见大,在小钱上不清楚,会给别人留下负面的印象,影响信任。
见红包就抢,显出你行为的无觉知。
对自己的行为有足够觉知,是有智慧的表现。通常有觉知的人,更容易自省,不会盲目行动。
所以仅凭惯性反应,眼疾手快,见红包就抢,未必是好事。
另外,大部分人意识到抢错后,会马上归还,并表示歉意,这是基本的修养。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你不会随便拿别人桌子上的钱一样。但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人抢了就抢了,当啥事没发生,更有甚者,干脆退群或改名字。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为了那点钱,值得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背后体现出的是自己的价值观。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伸手党,指的是那些依赖性极强的成年人,不提供价值,专门伸手等别人给予,这种人是典型的消费者。
而那些喜欢分享,乐于奉献的人通常是经营者,他们往往更主动而自律,更尊重别人的付出,并乐于买单,绝不会做些因小失大的事。
你尊重别人的付出,也必然相信自己的付出值得尊重,你愿意为别人买单,也必然相信有人会为你买单,这才是符合共享经济的价值观。
说两个小故事。
有一次参加一个训练营,老师请了几位嘉宾到群里分享写作的技巧,我读后很受启发,特意加了嘉宾微信,追去打赏,一为表达感谢,二为体现尊重,三为建立关系,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机会。
在经济社会里,人际关系是分层的。对于亲人朋友,我们尽量不要斤斤计较,不要用钱去衡量关系。对于陌生人,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对我们具有不切实际的爱心。
以前组织心灵成长类的课程,经常听到有人质疑,既然是修行人,就得有慈悲心,还收学费干嘛呢。
能量的交换是对等的,免费,一来不会让人珍惜,二来开课有成本,而且往往比想象得要高,不付费就会收支不平衡,一次两次可以,再多就没人愿意干了。
做事情要公平和周到,这样才能维护友谊。市场经济下,不能指望别人无私奉献,金钱是对对方价值的尊重和回报,否则一切美好,都没有可持续性。
成为可信赖的人,不可靠会抵消其他美德。
30天训练营之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