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虽延期,但即将参考的学子和家长们,一刻也不敢放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高考后怎么选择?如果岁月可回头,我们会不会改变当时的选择?
如果岁月可回头,我一定会在埋头备间隙,抬头考虑下高考后,我该怎么选择;而不是卯足劲考试,考完后彻底大放松,等放榜了,要填志愿了,才惊觉时间太少,自己知道的也太少。头晕脑大地听完亲友、师长的建议后,胡乱地填一个。四年后走上工作岗位,又悔不当初。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迷信“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个说法。“鸡头”,“凤尾”各有各的好处。但到底是选“鸡头”,还是选“凤尾”?这要看个人具体情况。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爱好,是偏于社交型?还是偏于学术型?
偏于社交型的人,就适合选“鸡头”:学业上的压力和其它人比起来,没有那大;但是却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增强自己的社交技能。加入学生会,组建社团等等,都是有效培养和提高情商、自我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这些能力,恰恰都是以后走上社会的必备能力。
想象一下,4年后走上社会,面对面试官、新生活环境、新同事,你的同龄人还在害怕通不过面时,考虑怎么和新同事打交道,怎么适应这个新的工作、生活环境;你却自信大方地对着面试官侃侃而谈,在新环境里不卑不亢地融入新同事,你会后悔当时选“鸡头”吗?
有人会说,再会为人处事,专业能力不行,照样不行啊!当你知道公司里同样的新人,别人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你会不会立马觉得自己矮人一头呢?当然会!
毕竟“出身好”,学历过硬,就意味着“含金量”高。但换个角度想,公司既然招了你和他做同样的事,那肯定是认为你的专业素养能匹配工作岗位的。不然干嘛招你进来?而且一项工作的最终完成情况,不是由专业技能这一条决定的。
而且我们通常认为的“专业技能”,其实是由“基本常识”和“基本技术”组成的。学校里学到的,就是职场需要的一些“基本常识”;而“基本技术”则是通过新人培训,具体工作内容磨练出来的。从这两个方面看,同一岗位的需求,名校和非名校生,都能满足。
那岂不是具备了“基本常识”和“基本技术”,就可以在职场生活中游刃有余了?NO! 还需要掌握和人相处的技术——情商。这方面,当初选择做“鸡头”的人,就有了优势。因为在4年的生活中,已经不自觉地锻炼了这些能力。
偏于学术型的,或是对某一知识领域很感兴趣的人,那“凤尾”当然是最佳选择了。毕竟好大学,拥有相对好的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和同学圈子。毕竟“近朱者赤”,处在积极向上的圈子里,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上进。而且好朋友、好圈子,是人生的巨额财富。要不也不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说法了。
除了选学校,我们还面临另一个选择:选专业。这是最头疼的了。还记得我当时非常想学“应用心理学”,因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但老师、家长都说这个专业太冷门;七大姑八大姨更是说这个专业在国内没市场,没“钱景”。最后不得不听从大家的意见,选了个大家一致认为“有钱景”的专业。结果现在成了鸡肋。
其实不管选什么专业,都要以你自己的喜好为准。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大家一点也不必担心选择一个冷门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
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关键是看你掌握了多少。60%和90%是截然不同的市场需求。半瓶水的人,不管选了什么专业,都会随时被替代——不是被别人替代,就是被机器替代。
有人说,管它什么选学校,选专业,跟我有啥关系呢?反正我是成绩不好的人!什么名校,非名校,都跟我没关系,我能选择的,只是读不读专科院校。其实,不管本科还是专科,都是为以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
还记得邻居阿姨跟我说:“我家妞妞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我们也不想逼她复读,非要读本科。但是读专科,又怕别人笑话。”人们普遍对专科院校存有成见,觉得它们不入流。其实读过本科的人都知道,本科并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大学的很多课程,今后一辈子也用不上。
反倒是专科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我看来,什么都一知半解,泛泛了解,就等于“身无长物”。拥有一技之长,和什么都是半瓶水,你会选择哪个呢?
都说高考是人生的里程碑,分水岭,所以我们都不自觉地认为,高考起着决定人生的作用。作为过来人,我觉得高考更像是一个岔路口,因为你得在这时选择朝哪条路继续走下去。但没有哪条路只有一个岔路口,人生也一样。高考不是你唯一的岔路口。
-END-
如果你有类似的遭遇、困惑,欢迎
一起讨论,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