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的不是读有难度的经典,例如《论语》或《人间词话》(需要另文来讲);也不是指消遣读物,那些甚至适合“风吹哪页读哪页”;而更多的是指工具方法观念类,例如《异类》、《影响力》、《关键对话》等等。
阅读这类书,经常的情况是:激动地买了,激动地读了,慢慢地忘了……如此反复,而生活并不因此发生改变。(例如,我推荐给家长的那几本书,就会大量地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自己在解释时,会说“条件不具备”、“写得天花乱坠其实不实用”、“我就是坚持不了缺乏意志力”,等等。
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我们先假设买到了正确的书,市面上此类书,大部分首先是“不正确的”。)
1
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要明白,这类书,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就是说,假如它对我们是有益的,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发挥作用?
我经常自己做饭。如果我要做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的菜,我会怎么办?
第一步:上网搜索选择合适的菜谱。——这是为解决问题寻找合宜的“书”。
第二步:看明白菜谱中对材料的要求,然后严格按上面列举的步骤来做。——这是理解一本“书”的结构。
第三步:炒出来后品尝,总结经验教训:如果炒得不好,就将炒菜过程与菜谱对照,找出遗漏或搞反的环节,以便下次进行修正;如果炒得很好,就形成模式,下次继续这样操作或进行改进。——这是对“书”中知识的运用和反思调整。
“菜谱阅读”为什么是有效的?因为在这里,每一个环节都是清晰的和可把握的。(1)为解决问题而寻找合适的菜谱的过程是清晰的。比如我的材料是茄子,我就找与茄子有关的菜谱,再选择是凉拌还是红烧。然后,(2)我迅速就领会了做一个茄子应该具有的时间性的动作结构,即一组前后相连的有因果关系的动作。并且,我模仿这个动作进行操作。最后,(3)我对结果进行评估,根据结果修正动作结构,使之更完善。并且,只要我愿意,可以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地修正,甚至做一些变化,直至创造出菜谱中没有的结构。
但不是所有问题都像菜谱这么简捷明了,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校长(或班主任),要解决管理问题,你会面临海量的图书,在这些图书中,哪些更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这本身就是非常棘手的。就是说,能找到合适的“菜谱”,就需要经验,是个技术活。
而这显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理解书中所包含的那个“动作结构”,通常也被称为观念、逻辑结构、操作结构。一本书的实质,就是一种结构,书的写作就是结构的展开。而阅读,就是进入和理解这种结构,并将这种结构吸纳到自己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去,此之谓“建构”。建构这一结构,是真正的难点。本来工具类图书,理解应该不难,但是,最终难以建构成为自己的结构,有种种原因,其中之一就仿佛在公园里漫游,每一步都赏心悦目,但是却无法建构起一张公园的地图来。
2
那么,在基本能读懂的情况下,如何理解(吸收)一本书?
这可以讲很多……但我知道你没有耐心。所以,我给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将一本书至少读两遍。
第一遍,热读。
即一口气读完,你分两口气三口气当然也没有关系,就是很快地读完第一遍。在这里有几个关键动作:将特别吸引你的例子,或重要的结论,或有启发性的段落划出来。有感想或联想到什么,也可以快速记录在书上。(而不是另外的地方,除非书是借来的)
第二遍,跳读。
读完一本书后,立即读第二遍,或者在一周内开始读第二遍,不要等印象模糊了再读,两遍间距越小越好。
第二遍读的时候,先重点读“前言”、“后记”等(当然,也有些书不值得读这些),然后开始跳读,即只读自己划线和批注的部分。如果读得有了新感觉,个别没划线的部分也可以再次补读,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一遍读的时候要慢,但因为是跳读,整体速度仍然可能快于第一遍。
这一遍有两个目的:一是通常勾划的重点,有意无意地将书的结构提取出来了,对这些结构性语句的重新阅读,有助于完成全书的结构化。而这一遍读得稍慢,正是为了通过思维的前后往复,内化这本书的结构。二是慢下来,有助于将这本书与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书的刺激,形成解决自身问题的好的想法(灵感),这些想法要及时地记录下来。然后,书读完后,可以对这些想法再进行深加工,就有可能促成有价值的实践。
可能一开始会有些问题,但是练习久了,结构化能力就增强了。
貌似简单,却很难形成习惯。为什么?
因为一般人一旦进入这类阅读,就会无意识中期待尽快读完(这跟读引人入胜的小说不同)。一旦读完了,就缺乏足够的思考意志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深化加工。甚至会满足于“我读了一本书”这样的成就感中,而忽视了读书的目的。
3
实际上,上述读法还有升级版。
有几种办法可以进一步促成理解乃至于改变行动。一是与别人分享,将书中的内容讲给周围的人。往往在讲述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有没有弄明白的地方,或者整个结构并未了解于胸。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想着这么好的东西要与别人分享,本身就会让你在阅读时做这种准备,从而提升阅读的专注度。
更重要的一种方法,是不要停止阅读,换一本或多本类似的书。例如,我在读德鲁克的管理书籍的时候,觉得写得真好啊,就赶紧找他另外的凡是能买到的书来阅读。因为他在几乎所有的管理类书籍的背后,都有着相同的管理思想或者说思想结构,这样,我虽然读了不同的书,但是却是在温习同样的结构,而且对结构的理解,或者说对他的思想的理解,更为灵活和生动。最后,我还会去读类似《旁观者》这样的书,了解德鲁克的生活及生活环境,这样有助于理解他思想的形成。
再举个例子,在班级管理方面,类似的好书如果读上若干本,会发现有些技巧被反复使用,有些原理被反复强调,那么不知不觉的,这些技巧和原理,就会深入我们的潜意识,化为我们技巧的一部分。毕竟,除非阅读最终作用于我们的潜意识,否则知识只是被堆积在大脑中而已。
此外,读一些观念有分歧的书,反而能够增进对某一观念或问题的深刻理解。
上述第二种方法,实际上接近于一种主题阅读。
第三种方法,就是照猫画虎,将书上的方法,照搬或改造到自己的生活中,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不错,有时候会失败,会遭受挫折。但更多的时候,并不会失败,只是改进没有那么明显而已。而没有那么明显的原因,往往是在实践中不能保持执行的深度或力度(这是我的经验)。如果你尽可能将每一个“动作”做到位,那么,实践效果就会显著提升。哪怕效果不明显甚至失败了,也有助于反思,并增进对书的进一步理解。
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你要不要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