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棒!”“真聪明!”——这些脱口而出的表扬,像轻飘飘的气球,看似让孩子的自信鼓胀起来,可一旦遇到一点风雨,就容易蔫下去。
真正的自信,从不是被漂亮话吹大的,而是被一个个“我做到了”的具体瞬间喂大的。就像小树扎根,每一次向下延伸的根须,都是实实在在扎进土壤的支撑。
孩子学写字时,与其夸“你写得真好”,不如说“你这笔横画写得很直,比昨天稳多了”。前者是模糊的吹捧,后者却帮他锚定了“我通过练习进步了”的具体体验;孩子解不出数学题时,别急着说“你很聪明,再想想”,不如陪他复盘“你刚才试了三种方法,最后这个思路特别棒”。前者是空洞的安慰,后者却让他记住“我能靠自己找到办法”的力量。
这些带着细节的“小成功”,像一颗颗石子:今天独立拼好了复杂的积木,是一颗;终于背会了那首总卡壳的诗,是一颗;第一次自己系好鞋带,也是一颗。攒得多了,就铺成了孩子心里“我能行”的路。这条路或许不宽,但每一步都踩得扎实——因为他清楚记得,自己是如何跨过那些小障碍的。
父母的角色,从来不是给孩子贴“聪明”“真棒”的标签,而是做那个帮他捡起“小石子”的人。帮他看见自己的努力,记住克服困难的过程,比说一万句漂亮话都管用。
毕竟,自信的本质不是“我很厉害”的口号,而是“我做过,我能行”的底气。就像被阳光雨露实实在在滋养过的树,根扎得深,自然不怕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