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这个名的时候,我用多年的内力压了又压,才没有在“没”和“数”之间,加上一个“B”字。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怼一篇文章《罗振宇的骗局》,如果你是前文的拥趸,你可以从现在开始,选择停止看下去。
先表明身份,我是罗辑思维的早期用户,2013年一个密友的推荐,让我关注了这个公众号,从此每天的语音变成了早晨的必备动作,接受了大半年的免费服务后,2014年初,罗辑思维在微信上卖会员,我当时不假思索,购买了一个普通会员的资格。
购买这个资格不为任何商业目的,实际上我从来没有用这个资格发布过任何的合作、宣传信息。我花这个钱,就是因为我接受了人家大半年高质量的服务,我应该支付报酬,非亲非故,人家也要吃饭。
我是罗辑思维的铁杆用户,但是我不是罗振宇本人的粉丝,我成年以后,从来没有当过任何人的粉丝,他们厉害的地方,我佩服,他们不好的地方,我不佩服,仅此而已。
背景说完,下面开怼。
作者用感性的文字,大家都熟悉的场景,塑造了几个在知识付费场景之下的订阅用户。有故事有情节,罗胖们循循利诱,刘刚们亦步亦趋,结果是“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作者认为,罗振宇们处心积虑,就是为了制造知识焦虑,从而让广大用户心甘情愿为着并不匹配的产品支付报酬,实际上,是在为焦虑买单。
作者还认为,知识是有源头的,知识的源头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浓度最高,支流越多,杂质越多,浓度递减,最后,就只剩下鸡汤了。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知识付费就是大忽悠,作者认为,第一,它不对症,第二,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其实作者讲的情况存在,总结的原因也有道理,但是之间的因果关系,放错了。
首先,请搞清楚主体吧。学习也好、修行也罢,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没错。但是,是“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更不是“别人承诺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是说订阅点音频,看点书,甚至只是想要学习,下了学习的决心而什么都没有干,就觉得应该拿到了保证书,一定会升级。一键升级这个牛逼功能,是电子产品才有的,人类不适用啊。这么想走捷径,不如去学成功学吧。
事实之一是,罗胖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个清高的、无私的学者,他一直自我定义为一个商人,只要跟着听过几期的人就会知道。那些质疑他”居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估计没有听过他的音频,如果听都没有听过,捕风捉影,有什么资格质疑呢?
有一个特别扯淡但普遍的观念,就是学习是一个高尚的事情,因为高尚,所以不能和经济利益扯在一起。这导致我们很多科学家、教授、好老师不得不过着清贫的生活,不好意思提报酬,好像一提就不高尚了,连他们的学问也变质了。一个知识提供者,如果赚钱很多的话,首当其冲的受到质疑的就是他学术的纯度。
用膝盖想也知道这是违反人性的啊喂,谁不过日子?谁没家人?凭什么人家应该无偿地、或者低偿地提供好不容易才获得的能力呢?
事实之二是,罗胖只是个卖服务的,好比开个饭馆,他只负责提供菜品,作为宣传,每个菜都夸上天无可厚非,会不会全盘接受看你自己的判断力啊。你会因为麦当劳说”i'm lovin’ it",就真的深爱它无法自拔吗?你会因为饿了吗说“饿了别叫妈,饿了叫饿了吗”就真的不吃你妈给你煮的饭了吗?一个买家,一个卖家,你情我愿,双11剁手买多了,去自助餐厅吃饭吃撑了,怪谁呢?
事实之三是,知识这个东西,最有实用价值的往往不一定是某些理论本身,而是理论和理论生的孩子。这个源头论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随便一想就知道没有道理,还是古时候那一套孔子以后无圣人的逻辑。什么是源头呢?数学是源头吗?物理是源头吗?照这个逻辑,心理学、经济学都不会诞生吧。
百度百科对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一段音频,一段视频,一个看法的表达,一本书,都是知识,同一水准之下,没有孰优孰劣,只有合不合适。
互联网使信息爆炸,我们面临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自己筛选不了的话,就请人筛选,或者人工智能筛选。当然会选择自己认可的人或者工具,这就是罗振宇、吴晓波们的价值,他们通过不断地提供,逐渐筛选出了对他们三观认同的粉丝,于是获得了这些粉丝付费请他们帮助筛选信息的商机。
这不是跟品牌原理一样吗?我买鞋,可是我不专业,不知道鞋子那么多门道,于是我买耐克,买阿迪,我信赖他们的三观,觉得总不会错。
说真的我很同情刘刚们啊,年纪一大把了,看起来也不是不努力,不是听这个,就是听那个,不是买回一摞书,就是买回一摞书,可就是不长进,这,到底是为什么捏?把人的头发都愁白了。
对刘刚们而言,确实有不对症的问题,也有“未经思考“的问题,但是,这是罗辑思维、喜马拉雅或者知乎的错吗?刘刚们起码要明白一点,成年,意味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啊。一大把年纪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还需要别人告诉你吗?你不去针对性地学习,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你自己的错吗?你学的东西,不拿去用,不去思考,不是你自己的错吗?
专栏、讲座,甚至很多学院、线下大课,本质上,只是工具,工具再好,也不可能取代用工具的人,就像摄影圈经典的那句”最重要的是镜头后面那个头“一样,不去琢磨、思考,怎么用好工具,天天貌似勤奋,然后发牢骚,怎么可能提升生活品质、加薪、实现旅游梦想呢?
我想再次说明一下人才和人手的差别,人才是用脑子做事的,人手是用手做事的,事务性地忙碌,没有任何意义,做事情带脑,任何事情都交付自己最好的水平,超过业界平均水平,并且持之以恒,怎么可能不升职不加薪呢?
有些事情是量变到质变的,坚持下来,朴素地说“日拱一卒”,小清新地说“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用这种心态坚持下去,一定会获得转变的。持续地努力,当然枯燥而且辛苦,但是牛逼都是苦逼炼成的,没有谁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觉得牛逼的,成长的过程中,最多的感受是苦逼,还带一点傻逼,但是过了一个阶段之后,一个猛回头,才会觉得牛逼啊。这就好比登山,爬的时候,是很辛苦的,登上某一个高度,俯视自己走过的路,跨越的那些坡坎,才会爽啊。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海龟变海带的争论,我的看法是,有什么好争的,精英放在全世界都是精英,学渣镀层金回来还是学渣。不是出国留学有问题,是出国留学的人有问题。
这就是我的观点,强者怪自己,弱者怪社会,想变强的话,多些担当,少些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