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与1951年发布的一本著作,该书的写于二战后五十年代初,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而本书的主人公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这么一个现象。
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全都腻烦透了。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功课不及格被校方开除。在和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
星期天,霍尔顿上街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戏,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霍尔顿独自去看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喝酒,喝得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了。他叫醒菲苾,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他急忙溜出家门,在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睡到半夜,他发觉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决定去西部谋生,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还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要跟哥哥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计划,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翻开第一页,看着内容,你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和行为和身份与年龄的不符,你也可以感受到主人的对周围人的不感兴趣,甚至于讨厌。或许,你起初看这本书,你会觉得霍尔顿是个满口脏话的人,也是个不讨喜的人,不过,放慢耐心,你会发现你会在他身上找到自己或多或少的影子。尤其是啊,霍尔顿后面对妹妹说的那一段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对啊,这里你会感受到霍尔顿的内心,他渴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想要为麦田里的孩子保驾护航,他内心也是一个孩子,一个曾经叛逆的孩子,一个最后有了成长的孩子。
对的,成长路上,有几个没有叛逆的时候,偶尔会和家长唱反调,偶尔会模仿大人的行为,会在不适当的年龄去品尝爱情,等等,这都是叛逆,但是,每个人的内心也存在着孩子的单纯,就如霍尔顿一样,他想要守望麦田,每个人心中也有自己的麦田,值得你去守护,守护珠你的纯真,你的少年。
当然,麦田是每个人心中的净土,而“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道德上的拯救者”,守住每个人的善良,纯洁,理想和希望,因为这个世界中,我们就如同浩瀚星海中缥缈的一颗星尘般平凡的我们,何尝又不是自己的“霍尔顿”呢?人的一生总归是要从少年一路走来,终将会长大啊,会经历当今被商业与金钱埋没的社会,会见到所谓带着面具的“假模假式”的人们,我们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时间久了,是否还会保持自己的初心和纯真,歌曲《少年》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烤鸭,藏在心中丝毫未变”。在未来的日子中,是否我们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是否还是心中那块“麦田”的守望者?
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是纸醉金迷,沉沦于欲望才是生活,即使在遍布荆棘,随波逐流的大势中,即使遍体鳞伤,也需记得自己的初心。守望理想,守望单纯,守望善良,守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