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有两头牛在一起吃草。
青牛问黑牛:“喂!你的草是什么味道?”
黑牛道:“草莓味!”
青牛靠过来吃了一口,愤怒地喊到“你骗我!”
黑牛轻蔑地看他一眼,回道:“笨蛋,我说草没味。
眼下又到草莓成熟的季节,
作为水果界的“玛丽苏”和“白富美”,草莓被发展了许多吃法,
我说,应该没人能抵挡得了草莓的诱惑吧?
但是我们现在吃的草莓并非我国的本土产品
关于它的来历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从奢侈品走向平价商品的过程
在从国外引入人工培植的草莓品种之前,我国各地只有野生草莓。最先引入的草莓品种是“大果凤梨草莓”,据《北满果树园艺及果实的加工》(哈尔滨铁道局,1938年)记载,1915年一个俄罗斯侨民从莫斯科引入5000株草莓品种‘维多利亚’(别名:‘胜利’)到黑龙江省亮子坡栽培;这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草莓栽种史。
1918年又有一铁路司机从高加索引种到一面坡栽培。但在当时,草莓是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供给和需求都有限,未能得到商品化的栽培。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的草莓种植迎来一波发展机遇。这个时期,我国草莓生产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已开始作为经济作物栽培。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东欧国家引入一些新的草莓品种。如沈阳农学院1959年从苏联两次共引入26个世界各国品种。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草莓生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品种上,我国从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地引进大批草莓品种。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规模化的种植成为趋势。栽培形式多样化,草莓产量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升。很快,草莓就成为我国果树生产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树种之一。
商品化的栽培方式渐渐遍及全国,北自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自浙江,西至新疆,草莓也从原先的奢侈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当前,我国的草莓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安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重点草莓产区有江苏邳州、江苏泗洪、安徽合肥、辽宁丹东等地。
你以为吃的是果,其实吃的是托
我们常见的草莓都是大棚种植,这是和它的生长习性有关。草莓喜温凉气候,适温15-22℃,且在不同的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喜光的草莓在夏季日照较强和温度较高时,就需要采取庇荫措施。较强的耐荫性使得草莓即使在大棚里也能茂盛生长。
草莓是蔷薇科下的一种,也就是玫瑰的亲戚。草莓的果实是一种聚合果。简单的说就是许多果实聚合在一朵花的花萼上。通常我们吃的水果都是果树结的果实,而我们吃的草莓其实是花托的膨大部分,真正的果实草莓上的黑籽。而且从发育和结构来看,草莓的果实是核果,有多层果皮,因此,要是想从花托上剔除可绝非易事。
目前世界上草莓品种非常多,超过2000个。国内种植的草莓品种经历了不断的更替过程,它们主要来自欧美、日本和国内自己培育。我国目前草莓生产面积居世界第一位。在北方,草莓产得更多,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河北、山东、辽宁三省,尤其是在辽宁丹东,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11万亩,年总产量1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5%以上,是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
在今天,草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水果,现在的草莓更是一种符号,一个代表浪漫、春天、活力、生命力的文化符号。嘴里有草莓,眼里就有一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