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香片
我不懂画,却对王芳清老师的“望火楼”系列油画一见倾心,尤其喜欢他最近创作的“望火楼的四季”,画家再一次用他的妙笔呈现出望火楼这个百年老建筑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以及不同角度下独特的美。
第一幅“春风吹又生”描绘的是早春的望火楼:铅灰色的天空下,长长的石阶路将画面一分为二,一侧是灰色墙体的望火楼,一侧是三层的老式居民楼;望火楼下一株盛开的桃花斜斜地从山坡上伸出来,如一抹云霞;山坡上还有几丛娇嫩的迎春花正肆意开放;一对母子拾级而上,恰从“云霞”下经过;居民楼下的晾衣绳也伸到了石阶路上方,几件衣物随微风轻轻摆动。粉色的桃花、鹅黄的迎春,身着绿色和黄色春装的母子、晾衣绳上的衣物构成了灰色主调画面中的一条暖色带,突出了“春天”的主题,也让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寻常烟火。
第二幅“仲夏之夜”。与前一幅从坡底沿石阶向上仰视的视角有所不同,这一次画家很显然已经沿石阶路上到了坡顶,然后转身,于是望火楼便到了画面的右侧,距离画家更近。这个位置有着宽阔的视野,目光可以到达远处的海面,隐约可看到海边的礁石、停泊的船只以及高高低低的红瓦绿树;蓝色的夜空占据了近一半的画面,有两三点星光和一轮满月;视线顺着圆月落到望火楼的铜皮屋顶上,再沿着褐色的楼体下来停留在望火楼下方的拱门、台阶以及前方的路面上,这一部分因为有一盏路灯的照射,形成了整个画面中最明亮柔和的部分,让这个老城老街老楼的夏夜愈发显得静谧。
第三幅“守望星空”,依然是一个月夜,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月亮是一弯上弦月。秋季的夜空要比夏夜天空更加湛蓝,这样的蓝不由得让人想到荷兰画家梵高那幅著名的《星空》。画家这一次的描绘角度又绕到了望火楼背面有护栏的一侧,依然是这条斑驳的石板小巷,一个晚归的人从路灯下走过,小巷深处的点点灯火给这个清冷的秋夜带来一丝温暖与期盼。
最后一幅“平安夜的钟声”,是一幅从观象山对面的一个高点俯瞰望火楼的远景图。下雪的平安夜,一轮圆月高高升起在海面上,在月光和白雪的映衬下,前海、小青岛、栈桥、浙江路天主教堂的两个尖顶、观象山一带依山势高低起伏的房屋清晰可见;远处教堂里平安夜的钟声已经敲响,万家灯火之中望火楼高高耸立,在这个明亮的雪夜里显得肃穆而庄重。
创作于今年11月至12月的这一组望火楼并非是王老师此次的实地写生,而是在之前写生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原因众所周知——画上的这座望火楼早在2009年就被拆毁了,如今旧址上的为重建,原来老建筑的风韵荡然无存。
画家所绘的是他记忆中的望火楼,是那座曾守望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望火楼,他为这一组画起名为“守望”,非常贴切的题目,“望”字便取自“望火楼”,“守”的则是一份城市历史和私人记忆,“守望”寄托了画家对这座老建筑深深的眷恋。从早春的桃花到新年平安夜的钟声,这座老楼见证了百年来这座城市的四季更迭,时光流转,它曾经为这座城市的平安而守望,如今却成了多少人心中道不尽的遗憾。
我知道望火楼的时候太晚,已经无缘得见,所幸能够从王芳清老师的画中一睹这座老楼的昔日风采。我被这一组望火楼所深深吸引,常常细细地盯着看很久,着迷于这组画悠远深沉的意境之中不能自拔,看着看着,感觉每一幅画都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与岁月和成长有关的故事,甜蜜又伤感。世上太多事物失去之后更觉美好,逝去的光阴、消失的老建筑均是如此。
摘录网上有关望火楼的资料存于此:
望火楼位观象一路45号,建于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望火楼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24小时安排人员守侯观望,一旦发现火情,由楼内的值班员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先鸣乱钟30下,然后通过鸣钟的下数来通知消防队火场的位置,即市南区鸣一下,市北区鸣二下,依次类推。
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便被封闭。望火楼为八角形,高16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着几个粗石台的小窗,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的瞭塔,这里曾是德占时期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
解放后,望火楼用于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龙华路房管所仓库。2009年5月19日,望火楼被拆毁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