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美乌矿产合作协议正式落地。这一协议的签署,犹如一颗投入国际政治经济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庞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事务中时常展现出霸权主义行径,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外交进行干涉,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乌克兰,身处地缘政治的关键位置,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却在近年来陷入了政治动荡与军事冲突的泥沼,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美乌矿产协议的签署,自然让人不禁对美国的真实意图产生怀疑,是否是美国试图合理化控制乌克兰资源,将乌克兰变为合法化殖民地的一步棋?
从协议内容来看,美国看似没有直接夺取乌克兰矿产的所有权,但诸多条款背后隐藏的深意却不容忽视。在所有权与控制权方面,虽规定全部所有权和控制权依旧归属于乌克兰,乌克兰领土和领海内的所有资源均为乌克兰所有,乌克兰政府有权自主决定资源开采地点 ,协议明确规定地下矿产归乌克兰所有。可在实际操作中,美国通过与乌克兰共同管理“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掌握了相当大的话语权。基金设立比例为50:50,双方共同管理且无主导投票权,表面上是平等伙伴关系,但美国在经济、技术、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远远强于乌克兰,这种“平等”在现实中很可能被打破。
在资金来源和运作上,基金将完全由新许可证收入填充,涵盖关键材料以及石油天然气领域项目新许可证资金的50%,美国通过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乌克兰在技术和资金上对美国存在依赖,这就使得美国有机会在矿产开发的各个环节施加影响。美国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深度参与乌克兰矿产开发,未来很可能获取大量关键矿产资源。而乌克兰虽能获得投资和技术,但在利益分配上,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可能占据主导,乌克兰难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美国过往的行为模式来看,其在全球范围内追逐资源和利益的野心昭然若揭。在中东地区,美国为了石油资源,频繁发动战争、干涉内政,导致当地局势长期动荡不安。伊拉克战争便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以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战后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大量掌控。如今在乌克兰,美国是否会如法炮制?美国在协议中承诺帮助乌克兰吸引投资与技术,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可这些承诺背后,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战略目标。通过控制乌克兰的矿产资源,美国一方面可以缓解自身制造业关键矿产供应不稳定的问题,增强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将乌克兰进一步捆绑在自己的战略战车上,遏制俄罗斯的发展。
再看乌克兰方面,泽连斯基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压力和亡国风险。乌克兰经济在长期的军事冲突中遭受重创,急需外部援助来恢复经济、维持军事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或许是泽连斯基团队无奈之举,试图通过贩卖资源获取美国军事力量承诺,以保住政权和国家的独立。但这种做法无疑是饮鸩止渴,长此以往,乌克兰很可能会失去对本国资源的实际控制权,经济发展也将受到美国的掣肘,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对比中国,一直秉持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在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时,中国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致力于共同发展。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开展贸易合作,帮助这些国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共同繁荣。而美国的霸权行径,与中国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也让世界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美乌矿产协议背后,美国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是对乌克兰资源的深度控制,将乌克兰逐渐变为其事实上的殖民地。而泽连斯基团队在面临亡国风险下的这一选择,虽然可能暂时获得美国的军事支持,但从长远来看,将给乌克兰带来巨大的隐患。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美国作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对手,其强大的实力和霸权行径不容小觑,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各种国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