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在一个水乡小镇双林,西荡是一个只有小镇上的老居民才知道的特有的地名。
如果没有眼前这块文物碑,外来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这与人文有关。
这是一个寂寞的河湾,眼前几乎是一潭静水,平静而沉寂。偶尔风起,掀起微波点点,在夏日的阳光下闪动着耀眼的鳞光。杂草从石板的缝隙中钻出来,顽强地生长,在夏日的阳光中却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水荡大概有一千平米,东边是用整块整块的长条石砌成的码头,坐东朝西,整个荡湾呈凹字型,四周是老房子,其中以码头对面的房子保存得最好,气派漂亮。北边的石帮岸上坐北朝南建有一排老屋,已经显得破旧不堪,码头上面是一条南北向的路,路的东北依然是一排高低参差的青砖黛瓦的老屋。南面是一个浴室,房子是近期改建的,建筑格式明显地显得不协调。
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寂寞的,冷清的,衰败的,几乎没有一点儿生机。大概是天太热的缘故吧,四周静悄悄的。河里连一条小舟也没有。看来人们是彻彻底底地把它抛弃了,不再有人想起它了。
天热得出奇,虽然是上午,但已经是热浪滚滚。我站在码头向对面看去,依然有古码头的样子。只是因为被废弃了,杂乱而零落。
房屋临水而建,小桥流水人家,水乡特色明显。
港面还算干净,波光粼粼,绿水荡荡。
谁能想起,这曾经是一个热闹的荡湾,她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引退,正沉浸在香甜的梦中。
小河,石埠头,还有那老房子,它们还应记得陈年旧事。
虽然这是被人遗忘的河荡,但它依然是幸运的,它是存在着,只是被尘埃淹没了。但没有消失。双林有许多这样的水塘都被岁月掩埋了,无影无踪了。
清理一下,这还是一个完好的码头。我想,总有一天,人们会想起它,会看到它存在的价值的。
这里稍微修缮改造一下,掸去尘埃,就是一个不错的水乡风景点,免得让远道而来的寻梦者失望而归。
这桥,这河,曾见证了这西塘作为双林物资流动,人员往来的码头的光辉岁月。这条河就连接着塘桥港,是北面的进口处。
这些房子是后来建的,当初不是这般模样,这里曾经是小猪行和羊行。我小时候曾经与父亲一起来过这里。
这是镇安桥,位于西荡南口,俗称小鸡桥,初为木梁,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木梁。1703改建为三孔平梁石桥。现桥是1776年重修。民国21年(1932)7月,因这一带火灾,桥东堍连一桥孔受损,经抢修成现状。
镇安桥,又名小鸡桥,桥下的河是西荡的南出入口。
河边的廊房,会勾起老双林的浓浓的回味。
桥与桥石埠头相连,这里处处都是为了方面,省力。
静静的西荡,悠悠的老屋,彼此是否都在做着旧梦,梦见当年的繁华岁月?
这河中曾经舟来船往,这桥上曾经熙熙攘攘。
这河边的每一幢房屋,曾经是店埔或者是物流的仓库,河边的石板路上,行人匆匆。
这些老屋里依然有原住民在居住,恬静、淡然令人羡慕。
有多少商舟停靠在这桥埠头,有多少汉子肩挑背驮踏过这些石板,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代代老去,石板也留下了痕迹斑斑。
西荡,这平静西荡里曾经是双林的物流集散地,关系着小镇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曾经是商船的集中停泊处,而且都是关系着生活的。这里是航船码头之一,承接南来北往的客人。
这里还有小猪行和羊行,是双林唯一的家畜交易中心。
这里还有青果行,是蔬果类农产品的集散地。几乎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各地来双林的商户川流不息。
你可以去想象那种繁忙的景像。特别是冬春两季,这西荡里,各种船儿停得满满的,来自四面八方,有太湖方向来的白菜船,有塘西的甘蔗船,荸荠船,还有萝卜、粉丝等等。镇上人的菜篮子靠的是西荡。
小桥、流水、人家,
记录了历史的沧桑。
寂寞的西荡,谁来把你唤醒?
双林,我的家乡,爱之深深,叹息声声。
有人认为,双林的古镇面貌破坏太多,创建旅游景区非常困难。其实不然。
为什么总是想要大手笔呢,为什么非得一口吞下一个大馅饼呢?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存的景点,稍加维修,改造,投入少些,也能事半功倍。
美丽的水乡,等待着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