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也不小,思考了二十几年也没有得出个子丑寅卯的结论来。
经常听家长同志们发牢骚,做父母难,忙于生存,忙于赚钱,忙着……所以就寄希望于老师们了。言之凿凿,诚恳的恨不得把心❤挖给你看。家庭教育我们已经推了多少时间了?学校教育实验实践了多少年了?对比着一起来看看吧!
“替孩子做”——也就是通俗上讲的包办。我经常看《动物世界》,看着看着就会跑题。很早我发现,人虽然是万物之灵,但是很多时候不如动物。0——3岁——6岁?做父母的若是在这些年里不称职,更别说不管也不理——树大自直,孩子们显然活不下去。人家很多的小动物一出生就能活,有的甚至是几分钟之内跑动如飞,听觉视觉发达异常。都是哺乳动物,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所以,我们当父母的在孩子三岁之前,就应该是全部包办,这点毋庸置疑?不但做而且要做到位,做的孩子心里认可高兴,安全依赖,幸福有加,直到形成以血缘为牢固纽带的不可替代的“亲情”。
但3——6岁开始,父母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生存本能习惯等等了,不能再全部包办了。试想,一个吃喝拉撒睡都无法自理的孩子进了幼儿园,他们能如何自处?如何与孩子交往?谈何发展?所以,家庭教育场所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家风家训家教贯穿孩子生命生活的始终。当然,学校教育也必须得是专业科学规范符合规律性的。所以现在的幼儿园以启智为主业,去小学化,“玩儿”的氛围是主打。
“陪孩子做”——即我们经常说的引导与守望。6——11岁小学阶段,家长同志们就应该与学校紧密携手合作,形成合力。按照孩子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具体习惯开始从抽象认知规律做起,教孩子们一点一点养习惯——好习惯 好人生!当然要依照孩子不同,性格不同,反应速度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要用心拿捏。婚姻关系,夫妻关系,家族之风,直接影响亲子关系,显然各种榜样示范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做人做事。学校教育,就得在学习习惯,思考习惯,交往习惯,活动习惯方面形成符合孩子实际的课程助力学生们的人生发展。
“陪伴”,很多家长不理解,浪费时间啊!哈哈,我只举那一个例子《母鸭领小鸭爬台阶》?要求是,要投入的陪伴,实实在在的“守望”,绝不能心有所属,敷衍了事。实在不理解,我追问:有一天你老了,身体难受心里惆怅,急需孩子陪伴。你举眼望去,孩子一边和你在一起,分明手眼脑——玩手机,你会怎么想?
领孩子做——在实践中与孩子学会“选择”。家庭教育,父母同志们要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学会退居二线。孩子学会了洗衣,刷碗,扫地,阅读,照顾自己,关心父母……老师们也是,学生们学会了读书,写字,计算,沟通,交往,讨论,分享……显然,孩子们在学会做事之前是希望别人帮助的,一旦学会往往就不愿意别人插手,更不希望被人家品头论足,难道我们成人不是?
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培养孩子,我们今天的“做”是为了明天的“不做”。所以这项工作平凡而又伟大,是个智慧工作灵性工程,惠及千秋万代,可惜我们往往说的多做的少。
教育与人生,需要你我他。暮思最后,还是我大家一个问题:在这五个字中,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我的答案在你回复发言之后跟进,哈哈,卖个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