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罗兰
福楼拜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行走于人世间,我们每天都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都有把我们的感受表达出来的需要。
而写作,恰恰是各凭努力,好好说话,表达思想,释放情感的过程。
但是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一提到写作就犯愁的大有人在。
好多人写文章绞尽脑汁,却发现脑中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笔;停笔后,又感觉词不达意,想要修改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其实,写作也是有方法的。好的方法好比过河的桥和船,让你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布兰登·罗伊尔,出生于加拿大,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在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主管。其作品先后五次获得"图书奖"、"总统图书奖"金奖,同时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
这本书就从结构、风格、可读性三个方面,列举了文章的写作技巧,无论你是零基础小白还是在写作中遇到瓶颈的写作大师,这本书都会带给你很大的启发,可以让日常写作变成一项信手拈来的简单任务。
阅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其实写作好比建一栋房子,它的完成其实都是有“技”可循的。
第一步:搭建结构
对于文章的结构,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堆砖石瓦砾无法建成一栋房子,需要先搭建骨架,后续的工作才能进行。
写作也是如此,没有结构的文章,就像一盘散落的珠子,要想把它们串连起来,还需要一根线。
那文章的结构又该如何搭建呢?主要有以下2种方法:
1.“自上而下”,先说结论
记得我们上初中、高中时,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在纠正我们写作时,也经常提到4个字“开门见山”,就是将总结部分放在文章的开头,而不是结尾处。
简单来说,就是采用倒三角的结构,把文章的总结部分(最重要的部分)先阐述出来,再说其它次要和辅助部分。就好比把房子最宽的“地基”先打好,再顺着“地基”往起盖。
这样写文章就是考虑先给读者一个目标,然后再告诉他们抵达目标的方向,否则就无法以最高效的方式传递信息。
比如,你同学告诉你去商店的时候帮他买支铅笔,如果他说:“小丽,你去市里的时候能不能帮我个忙?如果你坐地铁去中华大街,下车后从第一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在与光明路交汇的位置,你会看到一个晨光文具店,你能去让店里帮我买一支2B铅笔吗?”
想想,如果听到这样的话,你一定会抓狂!因为,当你最后弄明白说话人的重点时,你可能还得请他再把所有的内容再重复一遍,以便记住细节。
写作也一样,读一篇文章但是完全不知道内容引向何处,同样让人郁闷。
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没有耐心看完整篇文章,要想向读者传递重要的信息,将结论放在文章开头,是非常必要的。
2.分解主题,加以引导
我们在准备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清楚自己想要写什么东西的,也就是知道这篇文章会有几个部分组成。
就好比一栋房子,文章的大主题是整栋房子,而每个部分的小主题就是房子的几个房间。
所以,你要做的是将整篇文章分解成2-4个组成部分,《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推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最佳。
其中每个部分的开头都要有一个对应的主题句,对读者加以引导,因为一个主题句就代表了一个观点,接下来便是对这些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例如,大家在很多文章开头都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主要分享这本书中关于xx、xx和xx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引导句,让读者瞬间就知道你要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这篇文章,大概会讲什么内容。
第二步:砌砖灌孔
确定了文章结构、主题纲目,就可以搭设文字素材,灌注混凝土,砌砖加瓦,用文字层层填充,也就是要筑文章这栋“房子”了。
写作要善于搭建内容模板,浇筑文字入模。就如同房屋工程的成败在于支护结构和混凝土质量,文章的各个部分也应该突出重点数据、事例以及相关的细节,文字内容要有血有肉,避免空洞堆砌、泛泛而谈。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法:
1. 用例证支撑所说的内容
生动的事例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也更容易能让读者记住,因为人们天生就喜欢听故事,好的事例不仅具有感染力,还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作者布兰登•罗伊尔说,好文章与普通文章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篇文章是否使用了准确、具体的例证。
辩论人士有句格言:没有论证的陈述应当受到无理由的反驳。但是大部分写作者存在内容过于浅薄的问题,就是太泛。
比如一些求职者,他们在上交自我推荐信时,只说自己在公司超额完成销售任务,但没有说明超额完成销售配额的量是多少?是1%还是200%? 或说自己交际能力非常强,却不说明那件事情的成功得益于自己较强的交际能力。
其实,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让人印象深刻和记住的,往往是其中的事例和细节。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每当你要表达某个观点时,习惯性在后面加上“例如……”,来支撑自己的陈述。
当然,要想使文章更有趣味性,还要使示例具有个性化,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更令人难忘。主要方法有:
明喻。例如你想形容没有目标的人有多可怕,你可以这样说:“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只无头苍蝇,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没有桨的帆船”。
暗喻。例如:形容一个人勇气可嘉时,可以说“他有着钢铁般的勇气”
类比。例如:表达人必须多动脑思考的观点时,你可以这样说:“ 机器不用会生锈,河水不流会发臭,大脑不用就会变得愚钝。”
引用。选择恰当的名人名句,也就是“金句”的引用,不仅能彰显你的智慧,还能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甚至让文章质量提升一个档次。
2.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观点
文章的句子只有简练明了,接地气,才能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一是用简单的词汇。因为你写的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考虑,针对读者什么样的词汇才恰当,读起来会很舒服。
比如:在我们考虑一句话中用“缘于”还是“由于”的时候,建议大家使用比较熟悉的 “由于”,这样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二是拆分长句。尽可能用短句代替长句。一般好的短句,三到五个词就可以了,这样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也可以让文章条理更清晰。
三是删除多余词句。多余的词句会使文章变得冗长和拖沓,能用两个词说清的就不要用五个词,能一句话说清的就不要两句话。比如“没有经验的新手”显然表达欠妥。
3.多用主动句,少用被动句
使用主动句会使文章更直接、简练,例如:“她爱他”是主动,“他被她爱着”是被动,同样一个意思,显然主动句更以行为为导向,更有表达的份量。
4.多用动词,少用名词
名词会使读者理解句子含义时更费力,比如“成本的减少”就不如“减少成本”更直接和有力量感。
要让文章有层次,有画面感,就多描述场景和动作。因为画面感越强,读者的感受就越强烈,就越能引起共鸣。
第三步:精装细修
完成了结构、素材、语句等,“房子”的主体和附属工程就基本完成了,但是一幢漂亮的房子还需要精装修。
一篇文章好的排版就好像对房子精装修,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可读性强。比如,我们看到很多文章会采用图片加小段文字的方式,让读者一眼就能明白作者要传达的是什么。但如果全部是大篇幅的文字,且没有分段的话,你说读者会不会有阅读的兴趣?
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至关重要。
1.设计合理的排版
注重段落之间的空白,例如行间距、字间距、页边距这些设置,创造了留白空间,让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在文章上,同时阅读也能体现出舒适感。
突出关键词和词语,重点的内容一定要加粗,使关键点在读者面前“跳出来”,提醒读者注意。
如果可以,将文字颜色改成深灰色,这种颜色和白色放在一起会柔和很多,能带给读者更好的视觉体验。
2.善用标题或提要
标题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打开率,最典型的就是标题党。为什么会有标题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标题是文章的入口,所以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章阅读量的高低。
标题的作用是区分章节内容,文字较长的篇幅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我们应该将一片长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几个小标题对每个部分进行归纳,这样读者才能高效获取信息。
3.不断修改文章
列夫•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不厌百回改。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前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才完成;美国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读过近200遍才最后付印;作家巴金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 出来的。
如果觉得已经改无可改,或者一时思绪不清不知从何处改起,不妨先将文章放在一边,过一段时间后再看,通常会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古语说得好:“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可见写作对人的重要性。
写作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我们经常看见很多网络爆文,你若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的结构和风格都差不多,因为写作背后也有方法和套路,只要你能够掌握套路的技巧,你也能写出刷屏的爆文。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从“搭建结构”,到“砌砖灌孔”,再到“精装细修”,掌握一些固定的重要写作原则,去完成好一篇文章。
写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就像果戈理说的那样“没有什么,你就拿起笔写: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我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总这样写;最后,就写出来了。”写作这个过程值得你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