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鲁隐公三年三月,周平王驾崩。
同年秋天,王室派了一位使者到鲁国。
来干什么呢?
【原文】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武氏子,王室大夫武氏的儿子,没有官职。
周朝的丧仪,极其复杂。人刚去世的时候,上门吊唁,理应赠送珠玉和礼服。下葬的时候,则有赗赠,也就是赠送一定规格的车马束帛。更客气的话,那就加大“赗”的份量。比如说,给一大笔钱。这叫做“赙”。
王室派人来曲阜,为的是向鲁国要一大笔钱,作为周平王的丧仪。
天子七月而葬,周平王三月去世,此时尚未下葬,鲁国当然还没有赠赗。王室大概是预料到鲁国不会有更多的馈赠,所以才派人提前来打招呼。这种事情,毕竟上不了台面,所以也没有派正式的官员出马,而是派了个没有官职的年轻人前来——鲁国答应,自然皆大欢喜;鲁国不答应,也不至于太丢面子。
没有想到的是,鲁国的史官毫不留情,将这次非正式的来访记录在案。讥讽之意,溢于字表。
这可真是贫贱天子百事哀啊!
继周平王和王子狐之后,这一年秋天,又有一位尊贵的人物去世。
【原文】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宋穆公,子姓,宋氏,名和,宋武公之子,宋宣公之弟。
本来,宋穆公是没有资格当国君的。
当年,宋宣公去世的时候,世子与夷还小。为了保持宋国政局的稳定,宋宣公毅然决定,君位不传给与夷,而是传给自己的弟弟和,也就是宋穆公。
后人读到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联想起宋太祖与宋太宗,烛影仍在眼前,斧声不绝于耳,阴谋论铺天盖地而来——
这,恐怕是宋穆公编造出来的吧?
宋宣公说不定是宋穆公害死的吧?
事实究竟是怎样,到宋穆公重病将死的时候便一清二楚了。
宋穆公把大司马孔父召到病榻前交代后事:寡人死后,请奉与夷为君!
他还动情地说:“先君舍弃与夷而立寡人,寡人时时刻刻不敢忘怀。假如托大夫您的福,寡人可以尸骨完整地死去,在九泉之下见到先君,先君如果问起与夷的情况,寡人该如何回答?这件事情,就拜托您了,一定要按寡人的意志去办,寡人虽死无憾!”
孔父,宋国的公族,子姓,名嘉,字孔父。春秋时期的人,有时候名字连读,所以他又被记载为孔父嘉。
孔父嘉听到宋穆公的遗言,有点不知所措。他的第一反应是:国君该不会是在试探我吧?
于是谨慎地回答道:“群臣们可都是愿意侍奉公子冯啊!”
公子冯是宋穆公的嫡长子。
宋穆公说:“万万不可。先君认为寡人有德,才让寡人主持社稷。如果寡人现在做出失德的事,岂不是辜负了先君?你们可千万不要让先君蒙羞。”
话说到这个份上,孔父嘉也只能点头了。
鲁隐公三年八月,宋穆公卒。
有人不理解,宋穆公既然是正儿八经的诸侯,为什么不称“薨”而称“卒”呢?
因为《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唯有鲁侯之死,才是有如山崩的大事。别的诸侯之死,只是等闲之事,所以称为“卒”。
换句话说,如果宋国的史书留存下来了,必定记作“穆公薨”。
按照宋穆公的遗愿,与夷在孔父嘉的辅佐下,登上了君位,是为宋殇公。
至于公子冯,早在宋穆公去世前,便被安排到郑国,交给郑庄公照顾。
宋穆公大概是想,这样一来,冯和与夷便不会产生冲突,宋国的大局也就能够保持稳定了吧。
《左传》对宋宣公、宋穆公兄弟的评价很高——
【原文】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宋宣公可以说是知人善用了,他传位于宋穆公,自己的儿子仍然享受了君位,这都是道义使然啊!
宋穆公大概没想到,他和宋宣公兄弟的“义”,不但改变了宋国的命运,甚至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