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是一份有效计划的关键

新学期伊始,我让学生写下下一次考试的目标分,并制作实现该目标分的计划。

第二天,拿着学生收上来的计划一看,这哪是计划呀,完全是一些口号和假大空的套话,比如:好好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熟悉课本,有空背背知识点……

当我拿着这一叠计划问学生:自从写下计划后已经开始在执行的同学请举手?三十个人的班级举手的学生不足5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计划根本无法执行和自我检测。

“认真完成作业”,什么叫“认真”,“认真”的标准是什么?“认真”完成一份试卷,最后没有一道题是正确的,这叫“认真”吗?
“有空背背知识点”,什么叫“有空”?一年365天,就一天背了知识点,这一天算不算“有空”?

“熟悉课本”,每次翻开教材,看的永远都是第一页,这叫不叫“熟悉课本”呢?
这样的计划只能算是当时写下时的一种自我安慰,过后就会被抛置脑后,而心里想要的那个目标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我教育教学的对象都是高中生,在6年小学和3年初中里面,他们无数次接触过“计划”这两个字,也经常被老师教育学习要做计划,但是我们却忘了告诉他们怎么去做一份有效的计划。

计划有大有小,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计划,都必须是可以马上执行并能够看到成果的:同样是“认真完成作业”,我们把它改一下:比如数学作业一份100分的试卷,大于等于85分则表示认真完成,小于85分,则表示还不够认真,需要检查哪里没做好,下次作业要改进。85分就是认真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你在写作业的时候必然要全神贯注,同时很快就能够获得检验从而可以及时调整计划。“有空背背知识点”改为“每天花十分钟背诵一个知识点”(每天10分钟肯定是有空的)。把知识点拆分成一个个在10分钟内能完识记的小知识点,每背诵完一个就划掉或者打勾。一个月下来积累的知识点就可以让你跟别人拉开差距。“熟悉课本”改为“每天阅读教材多少页”或者“给每一课列一个提纲”。

所以一份有效的计划,它必须是被量化的,只有被量化了,它才有可能被马上去执行,而且可以很快地对执行的结果作出好与不好的判断,从而调整计划,让计划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计划给自己带来变化。量化有两种,一种是时间上的量化,比如“半小时”、“每天”等;一种是内容上的量化,比如写作,每天写200个字,比如看书,每天看20页等。

计划被量化后,还有一个重大的好处就是容易复盘。因为有了量的标准,你很容易能够对当天计划进行场景重现,检视执行过程中的细节,从而找出原因,总结规律,然后就能够改进计划解决问题。

6798-子耳Zoe-呆小五+橙子学院码字岛第第18篇作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