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33|利尿剂-五苓散

七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当用汗剂发完汗后,胃里很干燥,会渴,如果这时大量的水下去,在肠胃功能很衰弱的时候热力不够把水化掉,就梗在中膈成水饮,出现起则头眩,即苓桂术甘汤证。故“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之饮”,喝一点点水就好了。

正常情况下,发汗剂下去,汗发到皮表,邪出表后,正的、好的津液自然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来。

脉浮”代表病邪出表,但水没有力量回来,停在皮肤表面,其原因是病人素虚。肠胃功能没有恢复,化水力量弱,这时喝再多的水也不生津,即肠胃的津液没有回头,故“消渴”。如果喝太多水,会从大肠排掉,并没有完全吸收,故“小便不利”,小便量自然减少。发汗的药把胃热带到皮表,故病人感觉“微热”。

五苓散把皮表的病邪导入小便排掉,这是解除表水的另一个途径完全相反的方法。大原则是:肚脐以上有水肿时用汗解法,下半身积水时用利尿法。这里已经发过汗了,且出现烦躁,不可再发汗了,故用利尿法。

津液不足故小便不利、微热且消渴,为何还去利尿排水?张仲景的理念是:病邪去掉后,津液自己会回头。临床证明:病人吃了五苓散后不再口渴。

不能用汗解时用五苓散,五苓散的主症是:小便不利、口渴,且有不可再发汗的情况: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五苓散用于治疗瘟疫,古人去外县时,不管走陆路还是水路,都会随身携带五苓散,一发现得了瘟疫就用之,不用去辨是中风还是伤寒。

【神农本草】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臟,为渗湿利尿要药。

【神农本草】猪苓味甘平,治痎疟,解毒,利水道,为行水渗湿要药。

五苓散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

猪苓、泽泻、茯苓均利水,泽泻利全身的水,茯苓专利中焦(胸蔽骨到肚脐间)的水,猪苓利下焦(肚脐以下)的水,三味一起时,全身的表水都可以利掉。

如何让这三味药的药力到达皮表?用一点点桂枝,不要用太多,太多会发表。桂枝把泽泻推到皮肤表面,把皮表的水利回到中焦,中焦有湿用白术来利湿,再靠茯苓把水导到下焦,最后用猪苓排下焦的水,这五味药组成一个团队把皮肤表面的水从小便利出。

散即粉剂,易于肠胃慢慢吸收,若汤剂即扫荡,走太快了,表水还未引下就从小便出。

用量及用法

重用泽泻,猪苓3钱,泽泻6钱,茯苓3钱,桂枝2钱,白术3钱。每次一平汤匙,很稀的米汤或温水吞服,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的其它适应症:

·太阳病发汗后若没有流汗,出现身痒;

·小孩脑积水、湿疹,水在上焦;

·晕车,横隔膜有积水,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是五苓散没有炙甘草,五苓散便于外出携带。

·饮水则吐(详见条辨八十)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脉浮数”代表病没有完全解掉,病人会烦渴。有三种原因:一是剂量不够,二是素虚之人发汗后,水停在皮表回不去,三是还有其他的病,如瘟疫。

临床上,只要病人口渴、脉浮数,就开五苓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