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本文中主要教导学生为人做事的准则规范,可以从孝弟谨信等方面看出他教大家是怎么和他人相处的,中庸的思路基本表露无遗,和现代社会教学生自信自爱,团结勇敢等方面有同有异。作为古代优秀思想《论语》值得我学习,但作为后辈只有敬仰尊重学习之心,但不可能如书蠹一般奉为纶音,把它抬到无上之位。
出于春秋时代,当时出类拔萃的人真的是很多,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是因为儒家思想而被统治阶级认同从而一枝独秀。个人认为思想性书籍《论语》远不如《毛选》,当然比《圣经》什么的各有长短,个人喜好比较小众的也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他的这则说法我认为不错,但不会完全遵守,非力所不能及,而是认为已经和时代略有脱节,没必要一字一句去反复啃了。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长老,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