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皆有情一一听何金峰老师讲座

2025年4月24日上午,在市十二中听了何金峰老师的讲座,他以《透视革命题材小说中的“物”》为切入口,通过授课《为着新中国》和《澄河边上》这两篇小说,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物”的作用,进而启发学生:写作中因为这些“物”的加入,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

比如《为了新中国》中两处对军旗的描写:

A只见绑军旗的那棵松树树冠已被炸弹削掉,炸得稀烂的军旗仍顽强地从歪斜的旗杆上飘出几片红絮,犹如怒放的红梅。

B突然,一面鲜红的军旗缓缓地从那片纯白中浮现、升起,一个年轻战士从地上站起……

A处是体现了战斗的壮烈,突出了战士的坚毅、果敢;B处是写精神、写信仰的坚定。这里的“军旗”就有了象征意义。

《澄河边上》中有几处对月亮的描写,把战争的场面与环境的柔和形成反差,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小说中,借助“物”来抒发情感,散文也是如此。作者借助物象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感染力,让人品味不尽。例如,《陋室铭》《爱莲说》等小品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不同角度细致描述物的形象,让人可感、可触、可嗅,然后引出作者的情感或观点,抒情自然而然。

由一位省级名师受到启发:讲一篇课文,我们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为了应试,而要引导学生能找到文章的切入口。通过文中对物的细致描绘,可以营造独特的氛围或环境感。

例如一个古董书房,让人感受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缝制的一件单衣可让远行的孩子感到温暖和慰藉;宝玉赠送黛玉的两方手帕,传达了自己对黛玉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中国的瓷器、西方的油画等等,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教学中充分抓住这些“物”,呈现这些“物”,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情节,步步品析人物形象。

大千世界。万物有情,文人移情于物,物就有了作者的情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王国维云:“物皆着我之色彩。”

《陋室铭》中可见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萧逸,《爱莲说》窥见周敦颐的清高,《望月》体现了青年杜甫的雄心。其“会到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激励了多少人为梦想而拼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