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与大家一起共修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节,与孟子擦肩而过的鲁平公。原文如下: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黄德军的分享:
闻:鲁平公与孟子不遇,
思:自身的高度决定选择的路径。内因是根本,只有内在明了透彻才能外在选择正确,人生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旅程。路在心里,然后脚下。
修:唯有通过学习感悟。让自己明白的越透彻,越全面,才能做正确的选择。正视和理解自己的现状,与自己多观照、多交流。
Alice的分享:
闻: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思: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听谁的话很重要,跟对人,做对事。但最最重要的,是自己否有一颗急切的求贤求道求仁的心。我们现在都是先看这个人对我是否有帮助才去做一件事或结交一个人,所以这样的心态根本低档不住旁人的一句不可不能不行的话。行和止都是有力量来推动的,这种力量不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于自己。所谓的天意天时,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现在的心态来自于之前所种的种种因。
修:多种善因,多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Takashi的分享:
闻:听完老师讲孟子与鲁平公擦身而过, 仿佛一个历史剧浮现在眼前,剧中人物鲜明,活灵活现。
思:首先,听谁的话很重要。其次,要有坚定的立场有洞见之心,才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话所左右。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因听别人的评论而患得患失,看不实或偏见的报道或文章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想法。再者,研修国学要不断向有正见的老师和同修靠拢,主动去接近经典,接近正能量。相信因果的力量,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修:修惰怠之心,坚持读经典,跟随学习。
听海的分享:
闻:“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思:行会有力量推动,止会有力量来阻挡。行止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决定。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难相识。孟子和鲁平公真正擦肩而过的原因不是因为日政子引荐不够,也不是因张仓阻挡,而是鲁平公做为一国之君,做为一个最高决策者,求贤之心,求道之心源源不够。自我认知上缺乏导致丧失得到贤人的机会。
修:想要在自己人生中遇到名师益友,所谓同道为朋,同志为友,首先要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只有自己提升了才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小鱼儿的分享:
闻:“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思:当下我们的社会中类似的情景很多,尤其是创业型公司,发展困难,正如
鲁平公病急乱投医,并不知道病因的根本在哪里,所以错过如孟子般高人的指点是天意。我们需要先修自己的德行,才能遇到真正和自己有同样价值观的的高人,引领自己不断成长,正如我们学习国学,分享问、思、修。跟着老师和各位同修一起学才能走的更远。
修:学习,思考、分享,提升自己的德行,影响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传播国学文化。
艾婷的分享:
闻
鲁平公与孟子擦肩而过。鲁平公没有提前通知相关下属,直接吩咐备车马去见孟子,但遭到小臣臧仓阻挠,可见君王见孟子之心切。
思
一. 鲁平公为何要见孟子?又为何不去见孟子?
小臣臧仓给鲁平公进言,贬孟子为“匹夫‘’,是没有官职的人,在对于母亲的丧礼与父亲的丧礼中厚此薄彼,斥孟子不懂礼节,非贤者。鲁平公轻信宠臣之言,与孟子错过。
由此可见,人在听谁的建议是何等重要;鲁平公对圣贤的意义究竟认识有多深,求贤之心是否真正明确?找一个直接带来眼前利益的人和一个有仁义的人在身边,多少君王能明辨?此刻的鲁平公并非有很强烈的求道求贤之心,来得快,去也易,很明显易受小臣谗言动摇。
二. 乐正子与鲁平公的讨论。孟子之父去世早于孟母,孟父早年去世时家徒四壁,孟子尚未做官,丧礼以‘’士‘’的规格来办,简单从朴;而后来孟子为官有了经济条件,母亲的葬礼以“大夫”的标准而办,较父亲隆重,所以“孟子之后丧愈前丧”。古时祭祀体现人的心中是否有“天地人”,是礼的核心。孟子因经济条件祭祀父母的棺木寿衣精美程度有差异,此一时彼一时的贫富不同而已,没有愈越规矩,更非失礼。而‘’礼‘’的本质是发于一颗慈让心,止于“天地人”的“序”的遵守,礼在序的方面的作用。
乐正子把鲁平公对孟子的误解解释讲明了,同时也道出鲁平公身边有谗言小臣,对他求贤问道之路有所影响。
三. 而在孟子看来,鲁平公与他擦肩而过乃天命,非人力所控制;并不是乐正子推荐不得力,亦非小臣臧仓谗言阻挠。孟子周游列国,穷极一生以儒家继承者身份,寻找可以实行仁政的君主,使百姓沐浴在天恩圣德里,是他唯一的使命。而鲁平公远远没有一颗与天相通的求贤求道之心,与天相合的程度也远远不够。
修
我们一颗心是否在仁德里,是否能吸引贤德之人到身边来?所谓“你若精彩,蝶自飞来”;“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此“缘”即心。是否做有心求道人,还看自己。
杨春的分享:
闻: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与鲁平公擦肩而过的真正原因,不是乐正子没有尽力推荐,也不是臧仓的谗言,是鲁平公求贤求道的心远远没有的,与天相合的心远远不够。
思: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现在就是一一直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总是逃避。而且总是找各种理由去给自己开脱,从来不正视自己的问题。一次次的逃避,感觉自己说的不好,会被人嘲笑。每次我也会试着整理下思路去与别人交流,到开始说的时候脑袋一片空白。现在想想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内在的勇气丧失了,喜欢逃避,喜欢得过且过,而没有主动去承担一些责任。我们经常抱怨老板不给加工资,抱怨生活总是碌碌无为。却从来不去考虑背后的原因。当我们悟道了其中的规律的时候也就是因果关系,顿悟之后方能解脱人生中的各种烦恼。从而去除人欲当中的贪嗔痴三毒,放下妄心,行出智,仁勇。真正的去走一条悟道,修道之路。人生才不往此行。
修:确定好人生目标,真心去相信,遇见最美好的自己,从当下做起,坚持闻思修。
刘慧之的分享:
思:我想每个人应该都是鲁平公,身边既有孟子似的高人,贤人,也有乐正子似的贵人,也有藏仓似的加了引号的“贵人”。当我们自己的心不定的时候,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去追求什么的时候,就容易动摇,就容易迷失,就容易被一些所谓的“贵人”引入歧途。
修:以后遇到事情拿捏不定时,多问问自己心底最信守的良知,最执着的信念,是什么,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
海燕的分享:
闻:
鲁平公将出臧仓请曰,乐正子入见君,乐正子见孟子曰,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思:
修身——想减肥,想锻炼,想学习,想提升,想更美?!可却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能行动持之以恒,只限于想法?!
齐家——姻缘(夫妻,父母,子女),家道,行止,非人所能也?
治国——工作中,好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的真正原因?
平天下——国家若造居室,想发展,成强国大国成就中国梦?!急需贤德仁德之士
修:
修身——坚持,管住嘴迈开腿,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点滴积累
齐家——所谓错过的好姻缘归因天意,真正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造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怨不得任何!从此刻当下开始种善因,以修根本
治国——自己错失哪些好的工作机会,要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在该学习的阶段没有好好的掌握专业技能,该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尽责任义务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再遇良师益友时,努力往仁德之心靠近,努力一点点就缩短一点点距离,让余生尽可能多些有心有力的时刻!
尚文的分享:
闻:“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思:孟子的观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的,他一眼就看出问题的源头,鲁平公没有见他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鲁平公自身的问题,鲁平公并没有求贤若渴之心,并且缺少辨证看问题的智慧。
修: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多问问身边的人,但一定不能没有独立思考,不能被事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源头。
Ula的分享:
闻:“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思:一个偶然机会通过@金科二小姐 推荐,本着对国学的爱好毅然加入国学课堂,说来惭愧,由于自身悟性、工作、家庭二孩等种种原因,加入了线上课堂也参加过一次线下"坐忘"学堂《中庸》,行或阻都是来自自己内心不够坚持,急于求成、焦虑,觉得不能够像其他同修总结得那么好,静不下心来好好组织发表闻思修笔记,但我每个直播我都听,还不至听一遍,会反复听,群里同修的交流笔记更是我学习的好教材。
修:腾出时间 静下心来 知行合一
安之若素的分享:
闻: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候,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思:一个人要干一件事情,是有一种力量在指使他,不干也是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干与不干不是人力所左右的,一些有德行,有福报的人,无论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都会遇到贤人指点和帮助。反之就是有贤人君子给他出谋划策,他也不会借鉴。所以还是要闻、思、修去邪见立正见,修自己的德行,定慧命,提高自己的智慧、辨别是非和洞察力。
修:每天坚持读经典,坚持闻、思、修,尽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曹艳奎的分享:
7月6号第一次接触国学所思:感谢朋友分享让我接触到了国学,感恩梅婷老师的无私奉献。我信奉“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希望能通过不断励志学习,观因缘,断恶因,不断地改过自己,让心灵得以平静。用一颗感恩快乐的心,做好当下的事情,做好每个时刻的自己,戒浮躁。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行,将国学文化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遇见那个真善美的自己。谢谢!
子衿的分享:
闻:“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思:圣贤如孟子者,指出了万事万物遵循着必然规律。不遇鲁侯,看似臧氏阻之,实为鲁侯内心还未准备好相遇。就如生活中我们很多没有达成的目标,如学业、工作、家庭等等方面的成功。表面上是运气不够,遇人不淑。实质上是我们自己没有准备好,你准备了什么才会遇到什么,没有准备好,机会砸头上也抓不住的。任何事情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修: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遵从内心,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就要朝着目标努力奋进。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你会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