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重回大一,你会选择如何度过你的大学?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这样一个热搜:如果重返大一,你会做什么?
没有好好学习,被选了12.6万次,首当其冲,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人对大学时代的后悔,而与其说是后悔没有好好学习,不如说是对自己在大学过度放纵的失望。
太过自由,这是大学最好的地方,也是最坏的地方。我很喜欢这句话:
「“自由是给优秀的人最大的礼物”,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需要做什么,会最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让自己进步。而“自由是给落后的人最大的灾难”,因为他们只会被越拉越远。」
大学,没有人再干涉你的生活,你想怎么过都可以,这份自由,是大部分刚刚从长期压迫性学习中解放出来的18岁少年渴望而又无法驾驭的。
给ta无法驾驭的自由,恰好是知乎提问: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下面的高赞答案。
杂货社的大部分读者,恰好正处于这最宝贵的四年里,自由又没有方向,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专门和你说说,如何驾驭这份自由。
part1
目标感
大学里的自由,换句话说,就是充满诱惑的选项琳琅满目,并且你可以自由选择。
知道选什么,是琳琅满目的选择里保持清醒的唯一解药,而目标,是你判断选什么的唯一依据。
要有目标,这是一句人人都知道但又没几个人懂的废话,因为有目标感的人,很少会在自由的环境里迷茫。
这里说的目标,不仅仅是光有个目标就完事,而是,在目标导向的前提下,基于实现目标所需要完成的事情和任务,把目标量化成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事情,对应安排到每一天。
《乌合之众》中提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这段话用在大学里,就是为了所谓的安全感盲目从众的去考取证书、加社团、打比赛等等,丧失了个人对自身行动的是非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于是看看别人在做些什么,然后觉得大家都这么做的,我也要这么做才安心。
在知乎等地方,有很多大学规划建议分享,有的还专门分成了规划篇、生活篇、社交篇等好几个专门板块,非常详细。
但是,大多数对你都没什么用。这并不是说那些建议是无效的,都是很棒的建议,只是未必适合你。
就像商橱里琳琅满目的服装一样,每一件服用料很好也很美,但是你却不清楚自身的尺寸、风格,只是听别人说这件衣服实惠,那件衣服好看。说衣服实惠是真的,说衣服好看也是真的,但那是对别人而言,未必适合你。
而不知道自身的“尺寸”、“风格”,就产生了一系列“我要不要买这件衣服”的问题。
我该不该考研?
四级一定要过吗?
大学不加入社团对以后影响大吗?
大学有必要和高中一样努力学习吗?
大学挂科对考研影响大吗?
这些都是不清楚自身尺寸风格产生的问题,可是能问出什么呢?合适的人说好,不合适的人说不好,那适不适合你呢?你不知道。
目标,是所有要不要的选择题的唯一答案。
基于目标,去思考实现目标需要培养哪些能力,付出哪些努力,然后,再转化成培养能力和实现目标对应的方式和任务,去落实。
一件事情能不能利于你实现目标,这是它是否适合你的唯一标准,而不是选择它的人是否多。
有了目标,你才能从那些琳琅满目的选择里辨别出自己需要的,把零零碎碎的选择串成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体系,这时候,再去看看过来人的经验和建议,才对你有指导性。
以目标为导向,从自由的琳琅满目的选择里,辨别出自己需要的,从而去掉无关选项的干扰。
这是驾驭自由的第一步。
Part2
价值感
在墨菲定律一书中,有一条定律叫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不要觉得这是句废话,因为,你很可能每天就在做很多自己都不知道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经常感觉每天都很忙,但是到头来,又没有什么收获,一阵空虚,那说的就是你。
你极有可能,正在遭遇时间绑架。概念与道德绑架类似,即你每天所忙碌的大部分事情都是被动附加给你的,而非主动选择。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一的时候,你听从学长学姐建议,加入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社团,加入社团之后,自然会有各种活动和例会需要你参加。
但是,你最初加入社团是为了这些活动和例会吗?显然不是,这些都是社团附加给你的任务,不是你最初自己选择的部分。
这是工作层面,对应到人际关系,就是社交绑架,即因为社交需求被动参加某些聚会、出席某些活动。
被被动安排的事情,占据了大量时间,必然导致每天都很忙。被动,耗时,这是绑架的特征之一。特征之二是,0成长,即毫无收获。
所谓空虚,本质是时间已经花掉了却没有任何进步和成长,即你只是单方面被大量被动安排的没有价值事情占据掉了原本用于自我提升的时间。越忙越无能,恶性循环。
这就是为什么每天都很忙,却越忙越空虚。
识别并及时断绝无意义的时间绑架和社交绑架侵占我们的时间,坚持有意义的事项,这是驾驭自由的第二步。
part3
孤独感
这里不是要说优秀的人都孤独的鸡汤,而是分享两种识别力。
一是社交关系识别,在基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目标感),为什么这么做(价值感)的基础上,识别并选择与之匹配的社交关系,远离与你目标冲突的社交关系,即有选择的缩小社交圈。
通俗的说,就是维持和自己方向一致的,积极的社交圈,远离拉低和阻碍你的人。
当你目标越清晰的时候,与目标冲突的社交关系也就越发清晰,因为,你们总是会在接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产生矛盾。
比如说,你决心考研,相对应的,就自然需要一个规律的作息和安静的环境。
而你的室友,恰好不考研也不太上进,喜欢每晚都打游戏到很晚。安静的环境的作息与游戏的吵闹、规律作息与熬到深夜,必然矛盾,矛盾就会影响你实现目标的进度、消耗你的精力。
所以,我们要主动远离与目标冲突的关系,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并通过与目标匹配的社交关系去促进目标达成。
二是环境关系识别,这也是是许多人大学的一个痛点:你没有目标的时候,大家都一样。而当你越有目标越自律的时候,与你方向不一致的人就会彰显出来,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
这时候就会面临一个选择:放弃自律,则焦虑,坚持自律,则孤独,这是大学期间个人和群体最大的矛盾。
对于还在这对矛盾中纠结的人,兔达想说:一定要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律。因为,当群体和你产生矛盾的时候,就说明,这个群体和你的目标,已经慢慢不匹配了。
合适的群体与你之间,一定是互相尊重、共同进步,是舒适而非矛盾。
所以,要有以个人去质疑环境的识别力,当环境与自身定位和目标不匹配的时候,主动更换社交圈,杜绝盲目合群。
Part4
写在最后
有目标,并学会识别适合自己的选项、减少时间绑架和社交绑架,主动选择匹配的社交关系和环境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多做该做的,少做没有做的,少在不合适的人身上和群体里浪费时间。
才能借助大学的自由,最大限度的让环境里的各类因素最大化的为我们的成长赋能。
去往目标的奔跑,才是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