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这个时候,大概率正好处在繁忙的项目季,即便是有清明节的一天假期,也很难从遥远的出差途中回到老家和家族的人一起祭祖。
但今年算是有些例外。三年的疫情,让一切都尚处在缓慢复苏的过程,甚至明显可以感知到咨询需求的滞后性还在进一步延续。
伴随着焦虑的,却也有一丝的庆幸,这意味着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让原本疾风前行的躯壳暂时停下来,等一等那早已不知何时开始黯淡的内心世界。
但重建,往往是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
不过归家,算是踏出了这第一步;感觉像是离心中的那片竹林,又近了一步。
之前看过一个关于人的一生的描述。大致意思是,算上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以及你的后辈还能记起你的时间,大概只是150年而已。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体来到这个世界,直到这个世界没有一丝关于你的印记,只有短短的150年。
老人们常说,尘归尘,土归土。但在150年以后,当初埋葬你的尘土,可能都不知随风飘向了何方。那时的你,就像曾经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这样的现实,让人在那么一瞬间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的虚无。
按照家族的惯例,是应该要祭拜三代老人的。首先是祭拜外公外婆,然后再一路前行去祭拜外祖父和外祖母,最后再去祭拜再上一辈的老人们。
但在这几年,情况已经出现了些微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家里的年长的舅舅和舅娘们,年纪开始逐年增大,走山路已经成了障碍,于是他们会尽他们身体所能,去完成他们还能达到的地方,直到难以前行,再返回家中。剩下的后辈们,再继续前行完成剩下的祭拜事宜。
第二个变化是,由于三辈的老人们,分别安葬在不同的区域,甚至要翻山和跨河,所以家族的人协商,祭拜只需要进行到第二个步骤,也就是到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地方;祭拜再上一辈,是在完成外祖父和外祖母祭拜之后,单独就地再点上一卷火炮,以此遥祭通明。
这两点的变化,都足够让人感伤。你会看到,后辈的人,前赴后继,有的人会慢慢老去然后掉队,直到你发现自己也会是老去和掉队的那一个;你还会看到,三辈以上,真的就只能随着那一卷火炮的响起,才能寄托那其实已经淡去的短暂思念了。
如果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时间,真如他们所说的,只有那短暂的150年,那么我们自己,又已经度过了多少年头了呢?
所以,其实应该万分庆幸清明节的存在。它让后辈还能记得先辈们,帮助人们延续了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时间;在那一刻,人们的思念,相信是远远超越了150年的。
三代及以上老人们慢慢离去之后,还能够最大程度地聚拢一个大家族的人的时刻,除了特定的一些日子,也再无其他。清明节,算是其中之一。所以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便在于此。
我们回到了那个长大的地方。看着破败的老屋,老屋前的院子,院子旁边的核桃树,核桃树下年少手栽的早已长大的棕树,棕树底下早已不知踪影的磨刀石,磨刀石边三五米远早已没了踪迹的那一丛茉莉花,以及茉莉花一旁如今仍在开花结果的柑橘树,还有柑橘树不远处那一片心心念念但已破败的小小竹林……
我们也见到了可能已经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未见到的家族亲人。大家热闹寒暄,并没有因为祭拜之事忧郁惆怅,聊着各自的近况,祝福着各自的生意兴隆工作顺利,夸奖着懂事的晚辈学习进步,调侃和督促着拖了后腿的后辈早点结婚生子,以及在说笑间准备着一大家人的午餐和晚餐……
这样的场景,就像时光倒流,不知今夕是何年。只是我们,全都早已换了模样。只是我们,也再也回不到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