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的《人的使用手册》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学习胃口决定学习成绩
以我的学生四年级付XX为例。相比之下,XX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在王老师一学期的“学思达模式”和思维建模的熏陶引导下,在本学期的后半段,XX更是喜欢钻数学题。每次留完数学作业,XX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就做,刚开始XX只要有不会的题,草草读一遍就会问我怎么做,我说你再试着仔仔细细读几遍题,每一个字、每一个图都不要忽略,在我数次这样的提醒之下,他好像做起题来更有兴趣和积极性了。尤其是解决问题类型的题。很多次第二天早上一和佳航见面,佳航就很开心地和我说:“老师,我很早就做完昨天的数学作业了,只是还有几个不会的,您教我一下吧!”有时我教完他之后,他还会自己再给我重复一遍这道题的解法,然后问我:“是不是这样?”
XX其实基础是比较弱一些的,一学期下来,虽然有些概念类的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但是我觉得他学习数学的胃口打开了,有了动力和兴趣就不用担心数学学不好。
但是呢,XX有一方面我很担心,就是他的识字写字方面,不光是偶尔给他讲语文题时,就是在陪他做数学题时他也经常问我一些很简单的字怎么写,我也发现XX在书写这方面总是逃避,语文老师留了书写汉字的任务时,完成的总是很被动,并且质量也不好。
XX的语文和数学相比,肯定是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所以他喜欢钻数学题,在语文上的兴趣更少些,所以总是很被动……
对比之下,确实印证了学习胃口决定学习成绩这句话,但我也一直在思考该怎样帮助佳航调起他在识字写字方面的胃口呢?
二、关于学习者的自我价值
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我就不属于学习动机很足的那类学生。很多时候是父母老师督促着在学,考试成绩好了很开心,是因为能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考试成绩下降了就很害怕被父母老师训斥,所以在这样一个学习状态下是很被动的,也不会有因为想要实现自我价值,达到某种状态去学习。大学之后,视野和思想都更开阔了,渐渐觉得,被“驱赶”的人生很可悲,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去主动接触这个时时更新的世界才更有价值。于是,带着想要提升自我价值的这种想法去学习各种东西,心理上的感觉会很轻松,有时可能会疲惫,但是那种累并快乐着的感觉是很美好!并且我接触到某些有价值的知识和事物时,还会分享给父母长辈,希望他们也能从中获益。
所以,现在以教师的角色我也一直秉持着,不剥夺孩子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在不违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孩子们在亲自与他们周围的人事物的接触之中,寻找到激发自己学习内驱力的点,从而为提升自我价值去学习!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
当然,知道这些很简单,重要的是怎样去实践,实践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我现在做的还不够,涉及到很多的问题,我还需要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