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亭集序》中感悟读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寒假已经有些日子了。对于师生而言,一年里极热之暑假与极冷之寒假,相对于“行万里路”,远不如呆在家里静静地“读万卷书”。一个假期,读书万卷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实际意义,倘若能真正读懂一本书,有所感悟,那就可以说“这个假期没有白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古往今来,好多先哲智者,都在探讨读书如何才能有收获的方法。朱子的“心到、眼到、口到”是强调读书时要调动起全部的感观,全身心的投入。我非常理解朱子把“心到”放在第一位的意义,如果没有“心到”,“眼到”“口到”也不过是浮皮潦草,浪费时间。其实,这里我更推崇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几句话,他本来是想表达他收集整理兰亭诗集的目的,但却给我们提示了很好的读书要旨,那就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要“若合一契”,要“临文嗟悼”,要“喻之于怀”。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任何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都是倾注了作者的心血而写成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生命的脉搏。即使是作者无聊状态下的码字游戏,也是一种心态的反映。我以为读书的关键真的不在于找出“神”在哪、“形”如何,而在于先“还原”,再“超越”。还原作者在什么情境下写作,为什么要写,就是要先走进去,走进文字,走进作者的兴感所由,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抚慰亦或是冲突,喜怒哀乐,心领神会,喻之于怀,与之共鸣,读之趣油然而生。而超越就是要改掉跪着读书的心态,心怀尊敬,但绝不隐没自我;虚怀若谷,也要平等交流。待到掩卷而思,游目骋怀,由其人其字其时其地其趣其情,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心处境,自然会得出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羲之认为后人读自己的书也会与他读昔人之书“其致一也”。读书赏玩的就是这个“致”,读出了这个“致”,书的作者才不会有“对牛弹琴”的悲哀,而读者也才有了一个高尚智慧的向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