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大专毕业以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房产中介,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用一种类似上帝视角来观看昔日的同行们别有一番滋味。一五年的时候杭州的房市比较低迷,我刚毕业,对工作上的一切都是懵懂的,同事们也多是同龄人,甚至还有我的同班同学,店长对我们也很宽厚,感觉上和在学校读书差不多。
那时候我打心底里就没有觉得自己能够卖出房子,那可是一套套的房子啊,至少价值一两百万的房子啊,一两百万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对于现在的我依然如此)。能够买卖房子的人身价都有一两百万,这样的人什么不知道呢?怎么可能会需要我们?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对中介的感觉就是每天打骚扰电话,然后出去瞎晃悠,也就是所谓的踩盘,熟悉小区,画户型图。后来又辗转去一手房做销售,总之,在杭州楼市开始火热之前我离开了这个行业,全程底薪零业绩。
《为房痴狂》书里的16位经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 在本行业都做的比较成功。(好像不论什么访谈,视角总是对准成功的那一批)
曾经经历过的,如今依然在上演着,房产经纪人的名声至今还没有大的改观,虽然知道这种印象改观的过程会很缓慢,但依然感觉有些遗憾。
从大的方面来说,房产中介这个行业古已有之,并且名声不佳。这里面原因复杂,其一是房子自古以来在我们的观念中占比就非常重,且从来都是居不易,大多数人为此都是一把辛酸泪。
其二是如此重要的一个行业从来都是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其中太多灰色地带。原因倒也一脉相承,房子所涉及的环节很多,从拿地,到建设,从政府到开发商,里面“大”的东西太多了,新闻里文件里说关乎国计民生,个人里从凑首付到还房贷,从落户到学区,从面子到里子,如此对比下来,聚焦在二手房交易这一环节上的房产中介与之对比则显得太“小”了。
但是“小”并不表示不重要。
书中所访谈的房产中介里有一部分学历很低,我倒不觉得学历低是什么问题,这只能说明准入门槛低,因为中介说到底是信息差的生意,通过辛苦的收集信息,以此撮合交易。
这中间中介人自己要足够的吃苦耐劳,甚至像是体力活,比如好几位都提到刚开始跑盘时脚磨出血泡,其次还有来自同行甚至同事的恶意竞争,最后反应到我们陌生人或者购房卖房者眼中的则是骚扰和欺诈。
骚扰是因为中介要主动走出去,有枣没枣打两杆子,这似乎和普通销售没什么不同,不论推销什么,推销的电话都让我们反感,但是推销电话里占据多数的是房产中介、贷款、诈骗、保险。为什么总是这些行业在打推销电话?
“欺诈”这个罪名有些大,经纪人肯定是不认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沟通的必要技巧,卖房的想多卖,买房的想少付,这确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换什么学历的来恐怕都是那些招数(信息差、制造恐慌之类的)。但是人事后总能回过神来,这时候就总是感觉受到“欺诈”。
此外还有一些“盘外招”,比如收买物业,同行撬客户,甚至直接用拳脚,或者居然还有敢于威胁买卖方的,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看到饭店里挂着“不得随意殴打顾客”招牌的荒谬感。
但即便是“不得随意殴打顾客”这样的事也是真实发生过的。说到底,改革开放四十年,各行各业都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阶段,房产经纪人做的这些事情既不新鲜,对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贿赂领导低价拿地、工程转包豆腐渣、三聚氰胺、地沟油等等这样的事情不是很多吗?只是要问的是,本来应该是正常的一个买卖为什么会变成和上述的那些行为相提并论?
如果只是说他们学历低素质差是绝对说服不了人的,学历不代表素质,若某一个行业从事者普遍素质差,那必然是行业的问题,不应该是人的问题,若行业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是行业的性质出了问题?还是相关的监管或者法律条文没有到位?书里面也有多位经纪人提到希望这个行业受人尊重,能够终身从事。
很遗憾,我从书里没有读到作者有关这些方面的思考。
书里聚焦的是一个个的人。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不止是经纪人,每一个人都如此。用房产经纪人这个身份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集合在一块,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一件好事。
看到,是了解走近的第一步,希望这样的书能够越来越多,更多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小人物能够被人看到,而不是总被当做背景板或者冰冷数字里的一分子。
当然了,如果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发掘就更好了,这样才能够让我们跳出局限,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的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