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推送了一篇万维钢老师写的关于刻意训练的清单,很有启发,结合自己之前看过的《刻意练习》这本书,梳理自己的心得成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概念是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前提。
- 刻意练习的定义:为了某一目的而开展的有针对的练习,旨在不断突破舒适区从而获得技能的阶梯式提升。
- 刻意练习的本质:刻意练习本质上是有意识刻画心理表征的过程,就某一个领域中不熟悉的部分进行不断重复,在大脑或肌肉中形成一种神经回路。
二、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每一个概念都尤其应用的范畴的,刻意练习也不意外。
- 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的普遍原则,就是刻意练习。任何技能都是需要刻意练习不断重复从而习得的。
- 成为任何领域高手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 “一万小时定律”想把自己变成高手的关键不在于训练时间,在于刻意练习的训练方法。
三、刻意练习特点?
刻意练习有哪些核心的特点。
1. 有目的的练习。
刻意练习一定是有特定目的的,漫无目的的练习基本都会无疾而终。刻意练习最主要的使用领域是技能的学习,无论是篮球足球等硬技能还是写作演讲等软能力。
2. 在学习区练习。
舒适区只是简单的重复,可能带来快感带来不了进步;
恐慌区动机难以维持,带来很大压力,同样很难有进步;
学习区是刻意练习最佳的区域,既不会因为特别熟悉而无聊,也不会因为特别有压力而放弃。
3. 有反馈的练习。
刻意练习一定要有反馈,最好是及时的反馈。反馈的来源刻意是来自于教练、朋友,也可以是秒表和心率表。反馈可以让我们看到训练的效果,知道自己该朝着哪一个方向继续改进。Make every move counts!让每次练习都有效有用有提升。
4. 组块化的练习。
刻意练习需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几不同层次渐进提升的小模块,每次针对每一个模块进行重复联系,重复练习正确掌握一个模块后再进行下一个模块的练习。进入某一个模块的学习区,不断练习,达到舒适区,然后进入下一个模块进入学习区,继续重复练习,达到舒适区,通过这种不断渐进提升的练习最终获得技能的深入掌握。
四、刻意练习的步骤?
怎么开展自己的刻意练习?
1. 选择自己希望刻意练习的技能。
比如说演讲能力。这个能力最好是自己当前需要的并且是容易量化的和得到反馈的能力。比如说预测股市的能力,这个能力就难以取得反馈,而不容易量化就难以进行可以联系,或者刻意练习也没有好的效果。
2. 组块化拆分拟学习的技能。
演讲能力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胆量、好的开场、时间控制、手势姿态等等,这些部分都可以分开进行练习并且突破后进行组合的,每一个组块化的内容掌握后,对于演讲能力的提升就有了基本的把握了。
3. 练习-反馈-调整-练习-反馈
根据组块化的内容,选择练习的组块开展不断重复的刻意练习,想办法获取反馈。比如说要练习演讲中的时间控制,秒表就可以提供反馈了;如果要练习开场那就需要找有观众的环境进行练习,并且请大家进行反馈。
附档:关于刻意练习的清单
文/万维钢
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的普遍原则,就是刻意练习。成为任何领域高手的关键因素不是文化,不是艺术,不是哲学,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练习。
关于刻意练习,被误读最久的一个概念是“一万小时定律”。事实上,想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一万小时”毫无意义,因为真正的关键根本不在训练时间,而是训练的方法。
功夫就在功夫上,“功夫在诗外”就是一句谎言。技能是人脑中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最高度针对性地重复练习基本功,想要学什么功夫,就应该连什么功夫。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有效的联系必须发生在“学习区”,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凡是达到“我闭眼睛都能..."这个程度的人都废了,高手不会逼着眼睛做事。
只有结果可控的领域,刻意练习才有用。故事是不可控的,所以刻意练习预测故事很可能就没用。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比如国际象棋;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则非常有限,如编程、航空飞行、广告创意。
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哟啊看论文。宁可定期坚持发几篇灌水小文,也比苦读10年期待一鸣惊人强。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你需要一个旁观者,他不见得水平比你高,不需要经常跟你谈心,不用激发你的战斗热情,但他必须给你提供三步反馈: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笔那正确动作。
有效的反馈,应该满足桑条件:及时,一旦不对马上有人给你指出来;超脱,对事不对人,翻看着不把你的错误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试错,你犯错误的代价很小。
考试是最好的反馈。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没有经过测验,你的知识是幻觉。
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刻意练习不好玩,如果你在打打闹闹中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你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刻意练习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敢于迈出从舒适区往外走的那一步。你不但应该在”学习区“刻意练习,你的研究、工作和娱乐都应该在”学习区“。
我的认知#
1、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重复,然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神经回路,自己就会不自觉的做出这种反射行为;
2、刻意练习注重的不是时间而是科学有效的方法,首先你从事的领域一定是可控制的,有具体的科学系统方法;其次你需要及时的反馈,对于你的行为及时做出纠正,这一点就是老师的作用;第三,家庭环境对于自己从事的领域很重要,因为坚持的本质其实是兴趣,你越是对这个东西刚兴趣,你就越能坚持,所以家长小时的引导至关重要。
3、不要迷信成功学,不要有只要努力就有回报的误区,取得成绩是需要科学方法的,你前期的思考比你盲目的努力更有价值,一定要学习前人总结的套路,这会非常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