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了这烫手山芋——参加优质课竞赛,我感觉自己要被一堆焦灼的火烤干了:怎么办?怎么办?还有8天就要上传所有资料——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备教手记,啥啥啥也没有,最麻烦的是离开课堂,休息了三个月,我觉得自己站在讲台上,找不着北,有些手足无措了,找了一堆资料来看,不知道是我在看它,还是它在看我,这说的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用到教学中去?我全是懵的。
很喜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觉得其中一种咀嚼再三,回甘良久的感觉,但是真正深入进去,到底从哪里入手呢?还有5天,我真的来得及吗?
看到“秋的维,秋的色,秋的意味与姿态,总看不透,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我觉得好讽刺,我喜欢的是他的闲淡从容,特立独行,而此时的我就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无头的苍蝇,如何来品尝,来赏玩?又何谈带着孩子们一起来赏鉴、体会?
但是看到这篇文章的来历时,我也不觉得莞尔——这篇文章本也是被催出来的:“(8月16日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8月17日)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郁达夫也是被快信和坐索逼的啊!
好吧!不要去想太多:关于做的不好,会怎样?后期磨课、研课会怎样?录课需要找人来做?就做眼前的事,坐了再说。
今天看了10篇左右文章,有了一些大致的想法:
1、在文中,我们会发现有多少平日里不会注意的景物?在其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不曾有过的感受或体悟?有一句爱情诗怎么说来着——在你的身边看世界,我看得更清楚。
2、郁达夫的笔下这么多的“俗物”,为何我们读起来反而体会到的是一种雅趣?他的语言有俗有雅,他有平民意识,却有着长期传统文学熏陶出的高雅品味。
3、悲凉为什么是一种美?看了很多专家的话,我都觉得在外面绕,在虚空的术语上打转,我突然想到之前学生的一句话“对于春天来说,秋天就是悲剧吗?”,忽而有豁然开朗之感。
几天没写东西,没看与此无关的书,我觉得自己就要干瘪下去了。算了,就这样吧,跟自己说说话,好像舒服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