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史诗性巨作,全书通过浮士德描绘了十八世纪德国乃至整个人类对精神不断追求并逐渐完善的过程。“浮士德精神”以“小我”现“大我”,展现了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灵与肉,个人享乐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开场的天堂序幕中,浮士德所展现的人生价值观念要做一个有为的人,追求是浮士德精神最根本的、主要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投身到时间的洪涛之中,投身到世事的无常之中!不管安逸和痛苦,不管厌烦和成功,怎样互相循环交替,大丈夫唯有活动不息”。然而,他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一方面贪恋尘世享乐,另一方面又不断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探索。故事的最后,在集体的劳动中,他找到了真、善、美的最高统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得到了真理的解答,也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所得到的那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探求真理的路上,谁也不会达到真理的顶点。
歌德笔下浮士德引发了我们的无限思考,文中展现的浮士德精神也随着时代特征的演变而有所发展。
歌德如是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在高呼和谐,GDP飞涨的二十一世纪,歌德所说的导游者,正渐渐消失,问题的根源在于被和谐蒙蔽的人们看不见难题,这也许才是真正无可救药的绝症。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因为它提出了浮士德难题。关于存在与意义,关于欲望本能与良知道德,关于潜意识与理性,关于自我个性与社会洪流,关于反抗与贡献,关于艺术审美与政治介入,关于自由与环境,关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界规律,关于理想的构建与现实的荒诞。当今时代该如何面对这些难题?我们是否有足够清醒的痛觉去揭开这些沉积已久的时代创伤?我们是否有足够浮士德式的激情与反抗精神去为自己而战?
我们之中更多的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与经济大恐慌。我们从小看电视被灌输我们以后会成为百万富翁、电影巨星和摇滚偶像,可是我们没有。于是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我们安于已有的物质和已知的精神追求,我们足以过完这不悲不喜的一生。我们没有“病痛”,我们不需要记住“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道理,我们安然享受“和谐”。
真正伟大的小说人物必定是一个身负当代人们普遍患有的病症又以一种不断自我改变的精神而坚持奋斗的人。浮士德正是这么一个不完美的人。我想,最该成为核心的一点,正是他犯下了错误和令人不齿的荒唐,却勇敢正视这一切,在生命的最终他获得了答案。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的正是揭露人性中被藏匿的一面,号召人们不断的发现自己身上的弊病。
人们常常说浮士德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是我认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系列的失败和错误,但或许这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因为事物不完美的形式是它们永恒的形式,所以又是完美的组成部分。浮士德的一生都在追求中体验,在探索中实践,表面上看起来他一无所获,实际上他体验和实践了自己的人生,实现了精神的升华。这正是安于现状的当代人,所需要学习的浮士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