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对古人同样适用。古人或许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不能跨越更高的维度对历史进行审阅,但一定不属于头脑简单或是白痴的层次,那为何作为当时处于时代顶端,成为整个时代精英的一批人,会做出一些漏洞百出甚至让后人无法理解的制度安排。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提供一个更加崭新更加宏观的思考模式,来对其进行观察。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状况,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作为当时的精英,其会考虑到久远时代所留下的教训,但一定是为了解决当下所面对问题,也就是他们为何成功,他们的成功钻了前朝那些漏洞。也因此这些精英所采取的政策,正是为了填补这些漏洞,也就是俗称的打补丁。而也正因为这些补丁,当他填补之前漏洞的同时,又因为自身特性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正留下了新的漏洞,而后世的开国之人也正是通过新的漏洞来颠覆之前的王朝。而基于此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治乱循环中,虽然王朝末年都会爆发农民起义,但其根本的核心逻辑所有不同,也就是说其产生的诱因不同。虽然每个王朝被颠覆的表面原因相同,但其基于开国所打补丁,而产生的漏洞不尽相同,这也使得不同王朝的更替其核心千差万别。而下面笔者就依托这种视角来更详细的观察各各王朝的兴衰。
夏朝与商朝前期留下的资料太过稀少,因此我们从商朝末期,周朝建立开始了解。对于商朝末期通过《封神演义》或其他史料都有所了解,每个王朝都需要解决自身如何统治的问题,而商朝采取的就是君权神授,但如何体现这种关系?于是商朝采取了不断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方法,来体现自身与神明联系的紧密性。而这种祭祀需要大量的人畜进行活祭,而商朝自身仅仅直接统治当时的中原一带,至于小说中描述的八百诸侯国其实质属于被商朝所征服的部落,虽然归顺商朝但商朝并未实行直接有效统治,而这些部落被视为蛮夷。简单的说就是在当时商朝的眼中除了商朝本土的子民算人外,其余蛮夷根本不算人,在祭祀需要活祭时,直接用这些蛮夷就好。而这样的统治在长时间的情况下当然会激起其余部落的反抗,于是有了武王伐纣,周朝建立。
而周朝建立之初同样需要解决统治的问题,而周朝面临的局势首先无法再用君权神授的名义,因为如果论虔诚、论祭祀的积极与规模,周朝都远无法与商朝相提并论,而如此虔诚的商朝却被周朝所灭,这无疑说不通,同时如果还要采取君权神授,则势必又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但同时周朝自身统治的规模与人口同样不支持,如果还用蛮夷,周朝自己怎么起家推翻商朝的事实历历在目,因此这条路完全行不通。于是周朝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定性,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念,即自己之所以能推翻商朝,不是因为自身多虔诚,而是因为商朝的统治太过暴虐,失去了德,而自身的德行超过商朝,而天道只会因为谁德行出众,而把天下赋予谁,而不是看谁虔诚。同时即为了维持庞大的疆域,也为了与其余部落与功臣分享胜利的果实,周朝采取了分封制。分封制的优势是可以对一些地带快速开发,因为在当时大多数地区还处于蛮荒的情况下,分封制可以很好解决积极性的问题,就如同现代如果让你为老板拼命工作估计没几个人有意愿,但如果是你自己开公司,则你很自觉的起早贪黑拼命工作。这就是分封制的优势,但同时其劣势也相当明显,一旦某些地方做大做强,根本不会理会中央,会造成尾大不掉后果。而周朝和商朝与各部族的关系,类似于后来的联邦制与邦联制,商朝与各诸侯的关系属于邦联制,虽然各诸侯归属于商朝,但其实双方并未有真正的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关系,仅仅是臣服而已,而周朝则是联邦制,周朝的中央有着统领地方的权利。
周朝灭亡后进入秦朝,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建立大一统秦朝,当他向前回顾时,不会回顾赵国、齐国等国家,他唯一的参考只有周朝。周朝采取了分封制,造成了尾大不掉,这才有了秦国等其他王国的存在与征伐,为避免在发生此类情况因此秦始皇坚决废分封行郡县,由中央指派,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在经历了春秋战国以后,为了维护庞大帝国的统一,因此秦始皇采取统一度量衡,甚至统一思想,采取法家治国。但秦始皇没有考虑到完全采取法家是否还适宜当前的社会,法家要求社会完全规整,每个人听从安排,压抑人与各行业的个性,所有人都为君王与战争服务,类似于现代的军国主义,这套制度在战争年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帮助秦一统天下。但当统一过后,失去了敌人,再使用这套逻辑就完全不合时宜了。类似于在战争年代,要求所有人段衣缩食,为战争服务,百姓还能容忍,但在和平年代还如此要求,这无疑是强人所难。并且和平年代无疑要求更高的社会与个人活力和创造力,而这均是法家所不擅长的范畴。但因为思维的惯性秦始皇依然延续这项错误的制度,同时因为其个人的过高威望,使得在其活着的时候,即使这种严重错误制度的不断执行,也只是不断积压错误,但本身依旧在高速执行,这使得秦始皇与大臣错误的估计了制度的稳定性。而在其死后再无一人有如此高的威望,这也让积压的问题快速爆发,造成了农民起义。
在推翻秦朝后汉朝得以建立,而汉朝参考周、秦两朝的衰落,基于此提出了自己的统治主张。参考秦朝的灭亡,因为集权于中央,因而无人受分封,这使得一旦天下大乱中央行令不畅,则无一起兵勤王这处,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分封来使其拱卫中央,但为了防止他人夺权,于是提出了刘姓才可封王的要求。同时参考周朝灭亡,因其分封所造成的尾大不掉,威胁中央,于是汉朝依然采取了郡县制。也因此在汉初时期采取了分封与郡县皆用的双轨并行制。同时在治国理念上,参考秦国实行法家过分压制个人与社会,从而使的天下大乱,而自身也成功夺得了江山,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汉初采取了最为宽松的道家治国理念进行治国,使个人与社会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但汉初考虑到了避免外人夺权的仅刘氏封王,但对于分封所固有的地方做大、刘氏自身夺权、与中央主动要求加强中央集权,这种种情况并未考虑周全。这也因此导致了后来的七国之乱,而在经历了七国之乱后,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为汉武帝与中央量身打造的新型儒家学说,并且基于内乱已经扫平,对外征战的客观需要,汉武帝开始极大的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削弱宗室。而这正是这些措施,虽然加强了中央的力量,但却导致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造就了过分强大的中央与万分衰弱的地方与宗室,同时如此强大的中央也必然造成权臣的诞生。而基于此出现了王莽的顺利,王莽在未篡位时就掌握了庞大的权利,篡位时也未遭到任何阻拦,强大中央集权造成了王莽篡汉时超乎寻常的顺利,几乎无任何人阻拦,轻松地超乎想象。而因为宗室与地方的衰落,汉光武帝刘秀在起兵时,几乎得不到来自宗室的任何支持,而中央也已经被王莽控制,也因此刘秀只能转头寻求世家大族的支持,而这也是世家大族真正正式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刘秀依托世家大族成功推翻了王莽建立了东汉,但却无力再制约世家大族,世家大族通过其掌握的中央权力与其在地方的盘根错节,在通过察举制来使得自己族内的血缘后裔,不断通过此类渠道绵延至整个帝国,从而实现对帝国的掌控。
到汉朝末年世家大族基本以掌控整个帝国,甚至出现了袁绍此类四世三公的庞大家族。而皇帝虽然依托外戚与太监希望以此来对世族进行一些有效的反制,但受制于对地方掌控度的不足,人才输送通道的缺失与外戚和太监自身素质的无法把握,这使得皇帝以此对世家大族的反制如同隔靴搔痒基本不起作用。在皇帝缺失权利的同时,世家大族虽然在限制皇帝权利方面齐心协力,但其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并且因为世家大族并不统治整个帝国,同时相比起帝国命运也更关心自身家族的命运,这也造成当其手握权利后更多在为自身家族谋福利,对整个帝国与百姓,并未有任何关心反而不断饱中私囊,世家大族的利益来源于占有更多的土地,并且把更多自由百姓变成自身的私有财产,使得更多的自耕农变为佃农,而这些世家大族所占有土地与佃农是不必为帝国交税得,这更加剧了帝国的财政负担。同时使自耕农变为佃农的最佳时机就是灾荒年间,也因此在灾荒年间,世家大族往往使用其在地方的影响力使得朝廷所播下的货款无法落实救济灾民,而这也正是汉末黄巾起义爆发的源头所在。
汉末之后的魏国、蜀国、吴国都试图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通道,从而摆脱世家大族的控制,比如魏国就采取唯才是举,大量启用寒门,但受限于当时的知识转播成本与书籍缺少,寒门、平民人才缺失,这使得三国努力始终无法获得成效,最终不得不向世族妥协采取九品中正制,同时也由大世族之一的司马家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司马家虽然为世族之一,但其成为掌权者后其与世族的利益分道扬镳,当其为世族时其利益为限制皇权,饱中私囊,维持自身发展,但当其成为皇族后其核心利益为保障自己统治的稳定与帝国的长治久安。但因其自身本就是世族之一,并且在同一过程中大量借助世族力量这使得其无法简单摆脱世族。因此司马家采取的是分封制压制世族,晋初采用的分封制不同于周或者汉,其本质是为了压制世族,前文说过世族的力量来源就来源于其在地方的盘根错节与对人才的垄断,而过去无法处理这正因如此,地方上由中央派过去的官员,不是本身就是世族或是与其同流合污,就是在盘根错节的地方环境下,无法找出漏洞,完全无法处理,并且及时找到漏洞在向上汇报时,其上司或是派过来协助调查处理的官员极有可能是世族之人。而司马家正是基于此实行分封派出自身皇族,在地方削弱世族的影响力,培养人才,因其本身的身份,其在地方上有着比世族更高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从而有效压制地方。同时基于司马篡魏,司马家实行分封一样希望地方宗族拱卫中央,如有必要带兵勤王。司马家或许考虑到了汉朝出现的七国之乱,但其考虑的是及时发成如此战乱也需要五十至一百年,三到四代人的时间而这时其对世族的压制应该已经颇有成效,成功瓦解了世族,并且及时出现如此战乱,但战争双方都为司马家,其王朝不会有所改变,依然姓司马。但其没有考虑到的是第一、八王之乱来的如此迅速仅仅十一年就产生,其对世族的压制根本还未起何功效,就已经发生内乱大大削弱了整个帝国的实力,第二、外族实力的极速膨胀,并且由于由汉末开始至三国时期,到晋朝八王之乱之后连年的征战,使得汉族在华势力快速衰减,直至与异族武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隋朝与之后的历史,笔者将在论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中)为大家分享,谢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