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朋友晓玲在一块聊天,谈到了孩子的学习,她向我抱怨道:
“我儿子不爱学习,老师经常打电话反映问题,不是上课跟小朋友说话,就是不好好听讲,要么就是作业完不成,你说这孩子该怎么办?”
“孩子学习阅读是关键,可是给他买了一堆书回来,翻几下就放那了,你说愁人不?”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烦恼呢?孩子不爱学习,大人跟着焦虑上火,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让孩子爱上学习?
别着急,让《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来帮你!
这本书的作者梅拾璎是位北大妈妈,女儿钱小雅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儿子钱小能上中学同样成绩优秀。
她在书中总结了20多年的教子经验,发现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是解决大多数养育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和谐的亲子关系,自由的生长环境,父母的不断学习和自省,是培育孩子内驱力的最好土壤,也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
内驱力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调动一个人全部力量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就是内驱力,内驱力源于热爱,热爱源于兴趣。
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唤醒他内心的驱动力,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孩子内心的驱动力呢?
我们需要做好这3件事情:
一、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首先,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听从父母的前提。
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而是盲目的指责,只会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疏远,从而变得不听话。
晓玲的儿子明明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不到一个月,老师打了好几次电话,要么是明明上课跟同桌说话,不认真听讲;要么是坐在那发呆,老师要不时地提醒;要么就是作业没有完成。
每次接完电话,晓玲都要把明明训斥一顿,孩子放学回来想玩会儿拼图,晓玲生气的把拼图全部扔到垃圾桶里,让他赶紧写作业看书,结果孩子越来越皮,学习更加不用心。
见到明明后,我悄悄的问他上课为啥跟小朋友讲话,上课发呆呢?
小明小声说:“姨姨,我是想跟东东借一本《米小圈》看,他那本书可有意思了。”
“我发呆是因为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书里的动物为啥都会说话呢?我家的小狗都不会说话。”
“我妈可烦人了,天天让我写作业,她好凶啊,我都不敢跟她说话了。”
你看,小孩子的思维跟大人是不一样的,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其实明明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老师指出了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回到家里,妈妈首先要做的是询问和关怀,问问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加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明明也不是不爱读书,而是喜欢看感兴趣的书,培养他的阅读习惯,要从他的兴趣点开始。
二、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生长环境
晓玲还对我说,她家的电视从来没有开过,明明放学回来就写作业,周末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
其实这样做对孩子并不好,在本该玩耍的年龄,强摁在书桌上,怎么会有心学习呢?
也有人干脆放任孩子自由生长,最后一无所成,这两种都是极端的做法,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
就像书中所说,孩子就像小树苗一样,刚种下的的时候要用几根小木棍支撑它,等长结实了再撤走,如果栽下就不管,就会被风吹倒,被雨淋倒。
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空间,让他的内驱力慢慢的生长出来。
比如明明,放学回到家里,可以先看会电视,引导他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古诗,儿歌等。定好时间,时间到了就要写作业,写完后可以玩会儿拼图。
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在学习上产生动力:我要写完作业才能玩,督促他主动的去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默默的关注并加以鼓励,给她自信和期待。
三、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妈妈,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三观。
你有没有观察过邻家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很优秀,那么他的妈妈是邋遢还是整洁干练的?眼神是飘忽不定,还是坚定深远的?是粗鲁浅薄,还是文雅和气的呢?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梅拾璎老师在书中说,孩子的教育归根结底拼的是妈妈的功底,拼的是妈妈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感悟。
深以为然。
爱打麻将的妈妈,培养不了一个爱学习的孩子;知识狭隘,见识浅薄的妈妈培养不出一个眼光深远的孩子;而善于自我教育,不断学习的妈妈,一定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阅读这本《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一书,可以让你轻松搞定孩子不爱学习的状况,从源头激发孩子内心的驱动力,与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