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会时间:2019年3月17日
书友会复盘时间:2019年3月21日
书友会参与人员:带领人席慧,王娟,丛慧,单杰,王小梦,王珍珍,张丹
书友会形式:线上——微信语音群
书友会复盘人员:席慧
一,回顾目标:
1.预期目标:
A.尝试在线上带领大家快速读完一本书,缓解大家只买书,却没有时间读书的焦虑。
B.发现书的美好,和读书的乐趣,自主阅读不可被代替。
C.感悟书中细腻的情感,做温暖的人,真实的人。
D.宣传果妈阅读。
二.评估结果:
1. 这本书是一个故事,中间有大量令人感动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描述。我靠一个人讲述的方式,讲完了整个故事,中间特别打动我自己的情感描述,我念了书中的句子,并截图给大家,中途也穿插了一些图片(与所念文字应景的图片)。同时书里扎克特别强大,在整个故事中,他不停地用各种方式疗愈自己,我把这些点设置成了问题,等大家有了自己的猜测后,我念了文章的原文给大家。
所以我想传达的信息我基本都传达到了。
2.线下的形式给了一些因为带娃不能出门的妈妈们一个机会参与书友会。
3.有很多妈妈反馈,我讲述完,让她很感动。说明我还是把书中能打动人的故事细节找对了,找准了。
三,主要亮点:
1. 书的分享让妈妈们很有感触,没读过的妈妈觉得很好奇,决定买书读。读过的妈妈说又重温一遍,再被温暖一次。
客观:《剩下的孩子》本身就是一本震撼人心的疗愈书籍。书里真实的情感,描写的特别细腻,所以特别打动人。
主观:一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在于细节和真实的情感,所以我带领书友会没有脱离过书本身,都是用书本身来提供素材,让大家去感悟。
2.与果妈阅读联系起来
客观:虽然这是一本小说,看似和我们平时的育儿是两个概念的书,但我们都达成共识,多读小说,果然可以让我们变得更细腻,更能像一个有血有肉的妈妈,做一个能感知孩子真实情绪,而不是靠各种工具的“机械”妈妈。
主观:在准备的过程中,把这些书中发现的亮点准备到活动中。比如孩子在遇到恐惧和害怕时真实的想法,孩子用颜色疗愈,在阅读中找答案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并落地实践的。
3.整个过程没有干扰。提前做了微信群使用图解培训,所以这次整个过程没有被打扰。
主观:经过上次的书友会,会针对不足加以改进。
四,主要不足:
1.最最大的不足,因为是第二次办同一本书的书友会,所以有点懈怠,居然忘了提前告知活动流程,导致很多伙伴不知道整场活动需要做什么。
主观:不太重视介绍流程这一环节,以为大家跟着带领走就行,实际是很多参与者很困惑,大家对流程还是很关注的。
2.有些书友们全程零参与。
主观:没有提前给大家介绍清楚流程,也没有提前设定好书友们分享的顺序和时间等,以致于有些书友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些友友们因为隔着屏幕就不愿意分享,少了很多参与感和被看见感。
客观:有些书友们在外面,信号或地域所限,也不能很好地参与分享。
五,行动计划:
1.开始做:继续尝试这样的形式,寻找新的工具开展这样的书友会,让更多的小伙伴参与,也让我们的内容更丰富。
重视流程和书友会规则,如果是线上书友会,把这些都做成图片提前发出来。
2.停止做:停止我的“负罪感”。我组织书友会,我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我是值得尊重的。有些友友因为是线上,要么迟到,要么中途退线,这是对我和其他友友的极为不尊重的行为。在下次书友会之前,尊重是我必须说明的事项。
3.继续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