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思考:
上学时就从《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中学到要注重自己文本研读的能力。今天听了讲座,很是惭愧,可能我平时更多的是在解读教参(教师用书)文本,再去用这个解读去读课文去设计,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今天在听王崧舟老师讲座时,我在想我们为什么要解读文本,文本解读的价值何在?我想,一是让教学更有依据更有底气,二是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设计,三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获得感。然功力不够+惰性使然一直没有提升。
想到《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一书中的这段话对文本解读的价值有更接地气的阐述(贴出分享):
在相应的学段中,凡浅显文章,都可以上得深厚一点。所谓“深”,就是教学问题的难度要大一点。所谓“厚”,就是教学内容的角度要丰富一点。
把浅显的课文上得深厚,在教学设计上要落实如下关键问题:
第一,精读细研课文,从浅显的课文中发现、提炼有一定难度系数的学习内容与训练要点;第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避浅显解读的教学层面,突现能力训练的过程;第三,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摒弃那些一问即答的简单教学内容,而代之以学生奋力求索的研读体味;第四,给学生宽裕的活动时间,安排形式不同的活动方式。
最近在团队观课活动中,一直在想班级语文教学从这学期一定要有多改变,多一点文本解读,多一点对解读的实践运用,我和学生对语文课都会多一点惊喜与发现吧!
讲座内容:
文本解读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你阅读文学名著,帮助你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隐蔽的精髓之地。
“分析矛盾”与《慈母情深》(统编五上)
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的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
一、分析矛盾(一)
“给我这么多钱”与“母亲只有这么一点钱”
1.给我这么多钱:
书桌一元多钱,
母亲从给我这么多钱,我从没向母亲要过这么多钱。 (“这么多钱”出现两次,我的角度)
要不是你说买水果罐头,我才不会给你这么多钱。(“这么多钱” 母亲角度)
2.母亲只有这么一点钱
卖掉了收音机
母亲在工厂干活,每天只挣9毛多钱
母亲掏衣服,掏出毛票,
塞外我手心(“塞”字—不要丢)
数落我,给我凑足了青年近卫军的钱(东拼西凑)
二、分析矛盾(二)
“给我这么多钱”与“母亲极其不容易的挣来这么一点钱”
不同角度去切入分析——
环境描写角度:环境差、震耳欲聋一整天
“大声喊 ”“大声回答”…
外貌描写角度:极其瘦小、我的母亲出现三次、皲裂的手
动作描写角度:背支起来、转过身来、长期保持一个姿势非常疲惫、立刻陷入忙碌状态。
三、分析矛盾(三)
“给我这么多钱”与“买了闲书”
四、矛盾的价值
通过这么多矛盾,塑造这样一位母亲: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尊重知识、精神高贵
那一代的母亲:苦涩的温馨和坚忍精神
五、“分析矛盾”的解读策略
1.提炼矛盾。(字里行间提炼)
2.比较矛盾。(需要多个文本比较)
3.还原矛盾。(去想象,去还原)
文本解读,就是要透过这些浅层、表层的文字,切入到文本内部更为隐蔽的深层矛盾。
推荐:孙绍振《名作细读》
“把握结构”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统编三上)
一、现实与幻觉的矛盾
现实:冻僵————火炉:幻觉
冷又饿 烤鹅
赤着脚 圣诞树
挨打 奶奶
不敢回家 飞走了
(地狱————天堂)
二、性格和遭遇的矛盾
性格————遭遇
乖巧 寒冷
美丽 饥饿
善良 贫穷
纯洁 孤独
高贵 痛苦
(跌落人间的天使,让人心碎)
三、环境与内心的矛盾
环境—————内心
冷漠 温暖
自私 饱食
丑恶 富足
歧视 关爱
不公 幸福
(地狱——— 天堂)
不被环境污染,保持自己高贵的心灵。
来自彼岸世界的力量,超越世间的痛苦。即使面对死亡依然保持微笑。
四、什么是“把握结构”
从思维的逻辑层面上讲,我们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始终是从形式的把握入手达到理解和发现意义的目的。
文本结构:
现实——幻觉—— 现实
如何衔接?如何统一?
重要的道具(支架):火柴
3次 14次 1次
用火柴现实幻觉,现实串起来意味着什么?
旧围裙里都是火柴
谁也没买他的火柴。
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他也是有好处的呀!
火柴燃起来了,幻觉开始了…
火柴灭了、又灭了…
火柴本身的特点:
擦燃—光明—幻觉
熄灭—黑暗—现实
隐喻结构
“5个幻觉”似乎契合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5次幻觉也是有结构的)
幻觉的叙事结构(图)
这篇童话为什么不写小女孩擦亮第1根火柴时就和奶奶一起飞走呢?
五、作品的艺术之处
1.从人性需求的角度看:需求强烈 逐步提升。
2.从叙事艺术的角度看: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3.从篇章节奏的角度看: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4.从彰显主旨的角度看:蓄势铺垫 卒章显志。
推荐书籍
荣维东 《语文文本解读原理与策略》
伙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