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论“持”
二:持大道
大道至简,指的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是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的话一两句就能说懂,但是理解的话就是要考自己的感悟还有实践。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老子《道德经》中有“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原文。我把学习到老子《道德经》的感悟总结为“持”一字,保持,持有,持物,持德,有所持,大道至简,就此能够看出。
(1)持柔
先从老子本身来说,老子非常人,是被神圣化的一位神灵。“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宛若婴孩,他保留着性情的纯真与豁达,但是形态却是一个耄耋老人,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智慧的、成熟的老人,他睿智非凡,但是却保持着自己的赤子之心,以柔软对抗强大,以柔道处事,喜欢用柔弱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喜欢顺其自然,不做违背于道的事情。
老子在外界的人都去追寻名利和财富,而老子一个人超然世外,认识到欲望的积累只能使人堕落,“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认识到人应该不断追求自我的完整,不应该一味追求名利,遇到五色,五音,五味,要“塞其兑”,要和光同尘,要不争,涵养水德。要能够休养生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其实想来,老子在历史长河里扮演着一名文化符号,其实是寂寞而孤独的。
因为文人所拥有的力量毕竟是弱小的,改变不了这个社会发展的现状,改变不了国家的政治统治。
所以,“使民心不乱”的具体实现措施就是躬亲做事,以自己的亲身教育,使得人民和君王能够顺应国家发展的道去做事,使民心不乱,使国家之间不发生战争,使君主能够重视百姓。
文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老子代表着当时国家的思想支柱,布恩那个力挽狂澜,所以他对于统治者的教育就是留下《道德经》,使统治者能够继续实施教育。而它自身的努力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老子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认为不能放弃的东西。比如道德,比如柔和,比如顺其自然,比如赤子之心。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从来没有放弃成为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因为赤字拥有最为柔软的身体,拥有纯净的心灵和精神,老子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个以弱胜强的人,希望能自己带领着信众建设一个美丽的,一个和谐的社会,希望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让统治者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宇宙、社会、君王的和谐。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吾独异于人”。老子是人,可是不是平凡的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感情的一个人,有喜好,有自己明显的态度和立场,所以老子并不是完美的,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言简意赅的名言,给了世人犹如远古洪钟一样的清醒的警示。
他对于人性的解析在与别人之上,所以就被人们神圣化了,模糊了他的缺点。他不屑于长篇大论,不会用太多文字的东西来赘述自己,所以洋洋洒洒五千字,说尽了很多平凡人一生都难以完全总结出的道理。
语言节俭,没有很多例子,却宝贵精辟。老子可以说是当时那个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的乱世中少有的能够观察清楚人性的根本,以及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儒家不一样的是,他的感情不牵绊,不束缚于权贵和国家,具有穿透历史的普适性。老子可谓是当时的世界里睁开眼睛看人,看世界,看宇宙,看自然的第一人,所以他伟大使然。老子坚持去看历史,坚持去看人性,坚持去看自然,这就是老子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