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00
这话对我很触动,因为我经常受伤,原因在于,我对于自认为好的同事朋友,是不参杂一点私心的好。
中午食堂用餐的时候,我会为他多打一份汤,吃完饭,我会收好两个人的餐盘,天冷我会想着为他多买一双棉袜,冰箱里的巧克力我会多拿一份给她……,但奇怪的是,这种热情似火并没有得到回馈。
他吃饭只为自己打一份汤,我在送餐盘的时候他已经走出了很远……。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喑暗发誓,再没有下次了,但是总能自洽的在下一次重复这些自认为的好,这是怎么了,一生都是这样,我做错了什么吗?
我曾经反思过。
我知道距离产生美,也知道对别人的好有时得不到回馈,别人没错,是自己的错,我更知道那个典故“大恩即大仇”就是你对别人的好,他没有能力回报,心理上就会产生仇恨。
这个典故出自«唐国史补»,说的是━唐朝宰相李勉曾在开封担任县尉时曾救下了一个死囚,后来李勉遭人诬陷被罢官,在返乡的途中巧遇了那个死囚,那人盛情款待了他数日,并和妻子商量如何报答恩人,妻说:送他1000匹丝绸如何,犯人说,不够,太少了,妻说:那送他2000匹丝绸如何,犯人说,还是不够,妻说:那他的大恩我们就无法报答了,不如杀了他,让人奇怪的是,这个囚犯竟然没有反对。
幸好囚犯家的仆人告密,李勉才连夜逃出生天,可夫妻两个人又雇佣了刺客追杀于他,当刺客得知详情后,返身去杀了那对夫妻,并把他们的头献给了李勉。
这个狗血的故事告诉我们,刚开姑对一个人的好,他会心存感激,但过于太好,他会心存内疚和自卑,同时就会对你无意的言行产生怨恨和想法,而你并没有索要回报,而他总认为你是在讨债,你成了他的债主,此时你对他的好就转变成了他的心理压力,内心的羞愧让恩人变成了仇人。
当然,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有李勉这样的境遇,但道理都是相通的,对一个人太好,最终结果不好,不是你出现了问题而是对方。
这时,我们再看这句话“长久的关系一定是共性和相互吸引”,这下就豁然开朗了。
什么是共性━共同的习惯和性格,共同的爱好,再深一步,共同的人品,共同的认知,共同的善良。
对一个有共性的人好,他的认知达到了,他知道感恩,知道人心比人心,他知道人际关系维护的关键是像跷跷板有一个平衡点,他更知道敬人一尺,我还三丈,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而这些往往都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比如为对方多盛一碗汤,为对方送棉袜,吃完饭在对方送碗的时候等候对方,试问,这样的关系能不融洽舒服,能不长久吗!
我总在自我调节,总是在想,对别人不要想着有所求的付出,做好自己,时间久了,别人一定会改变的,放tm的屁,我用我一生的时间去论证了这句话,结果伤痕累累,最终我信服了这句话:你好到毫无底线,别人就坏到肆无忌惮。
总结:
学着往回收一点,学着腾出一些距离,学着自己独处,学着高冷一点,学着找到那些有共性的人,学着做人,学着变好,学着自顾自的成长,最终变得强大,当一切吸引力都在你身上的时候,选择权都在你这的时候,当你低头俯视的时候,什么好不好,坏不坏,还是好不好,坏不坏吗!
PS:
人很奇怪,每个阶段的想法都不一样,事实上道理就摆在那里,翻来覆去都是一成不变的,而适不适应却取决于你,让你不舒服,证明你原地未动,让你应对自如,证明你在进步。
什么叫自洽?就是你适应了他们,他们不在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本质,才能与我所用,才能游刃有余,而这一切,都在于你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感到困惑迷茫的时候去翻翻书吧。
有一句话说的好,为什么要去看历史?因为那些将来一定会发生在你身上或正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刚好已经有人为你写好了答案,就摆在那里,你只需要走过去,打开他们,想要的一切,就都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