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草原/文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贫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富有的。但是,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有陷入穷困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呢?是“躺平”?还是选择改变命运?如果你想改变命运,建议从以下这四点开始吧。
01.争分夺秒学习本领
北大有一种“站饭文化”,一直以来都被大家热议。
在北大燕南食堂,学生打饭后,不会去找座位,而是饭拿到手后,立即开吃。在这里,你经常会看到学生见缝插针地站在各种能站的地方用餐。他们端着饭碗,快速地扒拉着饭菜,5-10分钟就能随便对付一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有一个:燕南食堂离图书馆最近,站着吃饭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吃完饭,就可以快速回到图书馆、自习室继续学习。
争分夺秒的学习,让我回想到了高中时代。我的一个同桌,家里很苦,能够供他上高中已经很艰难了。他在学校几乎没有娱乐生活,每天在校园里走路都是小跑的,吃饭不到五分钟。放下碗筷就小跑到教室,一头扎进高高的书堆里。无论是周五、周六白天还是晚上,最早开灯的和最后熄灯的都是他。回到宿舍还要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书。后来考上了本科法律专业,毕业后进了法院当了副院长。
人在最穷的时候最应该沉下心来锤炼自己,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深耕,掌握一定的技能。
02.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管道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贝克.哈吉斯就说到了致富思维的重要性。1801年意大利中部有两个年轻人:布鲁诺和柏波罗,村民雇佣他们把附近的水运到村广场的蓄水池。 布鲁诺很高兴,但是柏波罗却想着如何建立运输管道取代提水。 经过不懈的努力柏波罗成功建立了管道,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管道收入,而布鲁诺却在日复一日的提水中积劳成疾最后失去了工作。 不仅如此,柏波罗还计划在全世界建立他的管道。
在故事中不难看出柏波罗是一个睿智的人,看到长远的利益,而布鲁诺却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中,只看到短期利益。 作为普通个体想致富要向柏波罗学习,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智慧赚钱,而不是用苦力赚钱。
03.耐得住寂寞锤炼心境
作家沈从文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独立思想的桂冠式人物”。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孤苦坚守。
他曾在自传中写到:“我从事这工作是远不如你所想的那么便利的。”年轻时候的沈从文迫于生计,选择提笔写作。但写作并非易事,他投出去的文章接连被退,还被当时《晨报副刊》的编辑当众嘲笑。虽屡战屡败,他仍屡败屡战。不知道被拒稿多少次,他才终于发表了一篇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之后,他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在不断试探中寻求进步。五年的时间,沈从文才跻身文坛。本以为终于等到花开,但生活往往暗潮涌动。沈从文的多产与自成一派的风格,不仅没有获得赞誉,反而被大家批评说:“他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只含一点浅薄的低级的趣味。”
汪曾祺曾说,沈先生耐得住寂寞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他继续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进着,一生孤寂,却留下诸多传世著作。
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历过苦难依然奋勇前行的人生,最终才能迎来朝霞满天的成功。
04.不怨天尤人弃扛得住挫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不久后又身染伤寒,病痊愈后,落下了终身残疾。当时只有19岁的华罗庚想到了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剧痛,拄着拐杖下地干活,晚上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聘请他当了助理员。在清华大学,华罗庚只用四年时间,发表了十篇论文,25岁时就已经蜚声国际。
泰戈尔所说:“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得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从挫折中走来的,每一颗强大的内心都是经过挫折历练成的。
正如汪国真写的那样:“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