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来谈谈我的gap year

导语

24年拿到硕士学位,到今天为止毕业一年零两个月。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事情。联系了很多教授,参加了一些面试,做了几次留学分享,去了国内外旅游,也找到了短期的工作。今年1月份,正式拿到了美国的全奖博士offer。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之后,我最终决定在今年8月份继续踏上我的学术旅程。

谨以此文献给准备gap,正在经历gap,和有过gap经历的朋友们。我会在文章中谈到我对gap year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希望能给同样在经历挣扎和困惑的朋友们一点思考、一点启发或是一些共鸣。

01

“为了供你读博士,我放弃了去南极!”

硕士毕业前夕,母亲从电话另一头丢下这样一句话。退休后去南极,这是她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仿佛在那一刻破碎了,为了我。

那个时候,我和我妈就是否毕业后读博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吵。

老实说,直到硕士毕业前的最后一刻,我心中都没有坚定要读博的念头。我当时的想法是先gap一年,然后再决定读博还是工作。但在我妈看来,文科专业不接着读博几乎没有出路,所以我当时的想法在她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却并非如此。我硕士的同学,要么选择不写硕士论文一年毕业了,要么为了准备毕业论文和博士申请选择读两到三年的硕士。

但是鉴于海外高昂的留学费用,我选择一年半完成所有的课程学分和毕业论文。所以,接到母亲那通电话的时候正是我最焦头烂额的时候。

毕业论文的选题还没有头绪,家里就催着要申请博士。因为要想中间没有间隔期,就必须提前一年申请。

可是,那个时候的我才刚完成我硕士第一年的学习,一只脚才刚踏入学术的门槛,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才刚形成那么一丁点的认识,就要开始申请博士。

申请博士,要写proposal。要跟学校表明自己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向,还要证明自己的研究是有原创性的,对学术是有贡献的。

我对着空空如也的电脑屏幕开始冷笑:我一个本科毕业没多久的学术新人,能有个屁的学术贡献。

但在那个时间点,我还只能拿着我那半桶水的学问去申请博士。结果自不必多说,喜提一个全聚德。

那时候爸妈问我考不上博士怎么办?我真想回一句,还能怎么办?凉拌炒鸡蛋。

那时候,脑海里总有一种声音告诉我:考不上博士,你的人生就完蛋了!仿佛我的人生只剩下考博士和写论文两件事。

02

毕业前的最后两个月,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剧烈波动。每天绞尽脑汁,想着能挤出一点论文的idea。

研究创新点在哪?论文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对相关领域有没有贡献?每天晚上想着这些问题,几乎快要将我逼疯。

我坐在电脑屏幕前经常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在word文档上删了写,写了删,最后经常一个字都没留下。

那一阵我换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怕自己写的东西没有学术价值,没有创新,怕自己生产学术垃圾。

毕业前的一个月,我鼓起勇气跟导师说要修改论文选题,导师竟然也破天荒的同意了。现在想来,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如果当时导师没有肯定我的选题,我肯定没办法顺利毕业。

但是,虽然选题通过了,从完成初稿,导师批改,再到提交终稿也只剩下一个月时间。那一个月里,我每天的生活就是简单的两点一线。案头堆满了参考书,还有打印出来的纸质文献。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写两页,状态好的时候能写四五页。

就这样,我终于在去年3月底的时候完成了我的论文终稿,并通过了委员会的审核。但是,不幸的消息也接踵而至:同样是在去年的三月,我收到了最后一所学校的拒信,24年读博彻底无望了。

虽然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但是内心难免还是有些失落。

03

带着这个“既成事实”,我心情有些忐忑的回到了家中。

在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父母还是支持了我的决定。他们拿出了我出生那年起给我买的保险,里面的保险金总共10万块。

拿着这10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我正式开始了我的gap生活。起初的几个月仿佛也跟在校时候没什么两样,每天读读文献,搜索一下博士导师和院校的信息,学点新知识等等。

到了7-8月份,我去上海做了两个月的兼职托福老师,帮曾经的英语老师代课。

我这位英语老师曾经在高中教书,后来自己出来单干了,主要做留学英语和考试英语,现在也打通了留学咨询相关的业务。据说现在月流水有20万了。

10月份去云南参加了大学同学的婚礼。说起来这位同学的经历也是有些传奇。当时美国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回国上了一年网课。后来学校要求我们返校上课,他也没回去,毕业典礼也没参加。他当时休学了一年,前年会美国拿到了学位。

后来再听到他的消息,是去年的八月。他突然告诉我他要结婚了,让我不禁有些感慨。人生的境遇终究是很无常的。我现在这个人生阶段,总觉得结婚离我还很远。可是转头一看,同学都已经开始结婚生子了。所以每个人的人生看似相近,实则大不相同。

11月的时候,我开始陆陆续续给各大学校的教授发套磁信,准备申请材料。接下来的12月,我一整个月都在忙着投递申请,因为从12月初开始到1月初,大部分学校的申请都在这个时间完成。在这期间,我还进行了几场工作面试,它们分别来自高中、大学还有教培机构。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收到了国内某高校的录取通知。

今年2月,我进了大学教书,为期一年的gap year 正式画上句号。

04

在gap的一年里,我总是不太愿意和同龄的陌生人社交。因为他们一开口总是聊工作相关的话题,这让我感到格格不入。

这种微妙的错位感,大约来自于“社会时钟”的影响。


所谓“社会时钟”,指的是社会文化期望人在一生中的特定时间,按照特定顺序完成一些人生重大事件。简单点说,就是“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在社会时钟支配下,人们应该几岁毕业、几岁找工作、几岁结婚生子几乎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果把社会看做一个巨大的系统,那么社会时钟就是系统为每个人制定的时间表。如果能按照这个时间表来计划自己的人生,阻力是最小的。反之,就要遭受全方位的阻力。

然而现在回想起来,我一直是与“系统”反向而行的。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爸妈安排我去私塾读了两年半的四书五经。而我人生命运的转变,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的。

选择私塾意味着对体系的背离,再想回到公立系统则是难上加难。于是私塾归来的我选择了出国留学的路线。

这两条看似毫无关联的轨道就这样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结合在了一起。

留学回来以为绕开了系统,结果发现自己从来没走出过佛祖的五指山。曾经以为,进了高校就是职业生涯的高点了。殊不知,一切才刚刚开始。只要拿不到终生教职,非升即走可不是开玩笑的。

最近流行一个新词儿,叫做文科高校大厂化,意思是,高校的文科专业也开始像企业一样,卷科研指标,卷KPI了。这对科研来说绝非好事。毕竟科研是做出来的,不是卷出来的。但在生存压力之下,高校企业化已经势在必行。

我的高校同事们已经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拨人:一拨已经认命了,深知自己在如此残酷的评价体系之下,想继续往上爬难上加难。况且,评上教授又如何?还不如混吃等死。

另一拨人还是雄心勃勃地想往上爬一爬,万一成功了呢?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在如今僧多粥少的高校系统里,又有多少人能评上教授呢?

在如今的系统里,如何更好地生存?我心中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选择再次“出走”。

05

Gap year 给了我一个跳出既定轨道的机会,让我得以重新审视世界的多面性。见识到不同的人生选择后,我才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盲目追逐所谓的“正确道路”,而是找到一条能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路。

人生并非只有一种活法。我们常常被“社会时钟”推着走,认为到了某个年龄就必须完成特定的事。但这样的线性叙事往往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

这一年里,我看到过有人在职场拼搏多年后选择回归学术,也有人在稳定生活中渴望冒险。每种选择都有其价值,关键在于它是否契合你对生活的理解。

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究竟为何而活?是为了满足外界的期待,还是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答案或许并不绝对,但 gap year 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去探索、去试错、去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它教会我的,不是简单的“停下来歇一歇”,而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遵循某种固定模式,而在于你是否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己。

我们不必过早地给自己的人生贴上标签。Gap year 是一个开放的句号,它结束了一段探索,但也为新的可能留下了空间。

如今,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Gap year 让我意识到,人生并非只有一种活法。

它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真正能定义你人生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