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宝宝换了新的学校,班里只有11个孩子,三个老师。
这个学校已经开了二十几年了,虽然学费贵,但是有外教,双语教学。我是考虑我们有阅读英文绘本的习惯,有一个输出环境会相对成长快一点。
今天随意地翻看了一下群里家长的微信签名,很多都是英文的,有的是中英文的,还有几个像我一样是汉语的。
这个说明一个问题,基本送来这里上学的孩子家长可能自己本身都会英文,而且他们都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双语习惯。
像我一样,因为我自己是学英文的,而且很爱读书,希望宝宝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顺便也多学一门语言,正好这个年纪是语言发展快速期。
这件事给我一个思考,经常有人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那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
这个起跑线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定义,每个孩子投胎的技术不一样,所面临的环境和经济情况也不一样。选择的父母亲人各个方面都不一样。
其实经济情况不是最重要的也没有办法比较,毕竟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有的人穷其一生都到不了罗马。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我想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才是最好的起跑线。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开始的调色搭配都是由父母决定的。
有句话不是说,最好的房子是家里的书房。
有的人认为上好的学校就是起跑线,所以不惜花重金给孩子上早教,上托班,上双语幼儿园,上私立小学和初中。
我想这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最大的赢家不是这样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而是两者结合的。
既有钱又有时间陪伴和教育这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拥有一般的孩子无法比的起跑线。
我们常借书的那家绘本馆,夫妻双方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经济实力可见非一般雄厚。
她一个人和一个阿姨带两个孩子。开绘本馆纯粹就是为了不浪费给孩子买的绘本,毕竟几百块一套的绘本,多一些孩子阅读就价值越高。
但更多的是可以结识一帮鸡娃的妈妈,可以一起交流分享鸡娃的经验。
他们家的大女儿今年上幼儿园了,和我们宝宝在同一所学校。从剩下俩的时候开始她就给孩子搜罗各种教育资源,点读笔,智能音箱,绘本,益智玩具。
不惜一切代价亲自想尽办法培养她们家的两个孩子,最小的刚会说话就已经能蹦跶英文单词了。
大的刚三岁一点英文自我介绍非常流畅,已经在学习识文断字,而且效果不错。
不差钱,不缺爱,在我们的孩子还在追着玩具跑的时候,人家就已经会自己阅读简单的绘本书了。
妈妈之前是在美国留过学的,她其实完全可以找保姆带娃,自己工作。但是她选择亲自培养孩子,用自己的学识和眼界让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像这样的家庭的孩子本身就生在罗马的皇宫里,就是皇太子,父母还这么努力教育,当然会无情碾压其他所有孩子,很多普通人可能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
成绩可以后天努力提高,但是眼界,格局,审美,思维,这些东西从一岁开始培养和六岁开始完全不一样。
就像是18岁恋爱和36岁恋爱一个道理。错过了敏感期其他时候固然尚可,但是始终都差那么点意思。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走得远的并不是学识,而是思维,格局和认知。
你看,你还没有起床穿衣服,人家已经起跑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知乎上有个妈妈说,孩子读一年级可以自主阅读中英文绘本,还问大家是不是起步晚了。
之前看过桐华的一本书,里面的清华学霸对问他英语学习方法的同学说,我的英语你是没法比的,我从会说话我爸爸就开始教我的。
人家闭着眼睛都轻松上清华,靠的就是老爹从小的鸡娃教育。
有人说了,国家在减负,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过早地传输知识,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但是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是我们不强迫孩子,不为难孩子。并不是讲故事,看画本。
我想说对孩子来说只要是父母陪伴的他们都开心愿意,书本用好了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玩具。孩子内心没有明显的界限,书就意味着,学习,学习意味着枯燥乏味这样的意思。
其实并不是,孩子喜欢绘本里面精彩纷呈的游戏,益智书籍里面的小游戏。这些很好的代替了电子产品,而且还能增长知识,见识,满足好奇心。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经济实力或许不强,但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也足够。
我们用心陪伴一样也能教育出很出色的孩子。馆长他们家的保姆,三个孩子两个博士,一个本科在读。
一家人都是普通的农民,但是看得出她不是一个一般的母亲。
她经常愿意花半天的时间给馆长家的小孩研究好吃的,只是为了增强她的食欲。对别人的孩子尚且如此,对自己的孩子那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我们没有出生在罗马,可是我们依旧可以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出生无法改变,经济能力有限但是认真地培养和教育,用心的呵护同样可以护佑一颗小树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用心,用爱,去陪伴,辅助你力所能及的经济,给孩子一个明媚的生活生长空间,一个不一样的起点,让孩子正真赢在起跑线上。
加油,共勉。
喜欢我,关注我,全网同名:陌上花开202188
文中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删